
亦作“疎蹇”。迂闊困頓。 明 李東陽 《舜咨歸省尚書公》詩:“獨予疏蹇具百疾,仰藉忠言比良藥。”
“疏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疏蹇(拼音:shū jiǎn),亦作“疎蹇”,指迂闊困頓的狀态。多用于形容人的境遇或性格,既包含思想上的迂闊不切實際,又暗含現實中的困頓不順。
二字組合後,詞義融合為“因疏闊而導緻困頓”。
明代李東陽在《舜咨歸省尚書公》詩中寫道:“獨予疏蹇具百疾,仰藉忠言比良藥。”
此句通過“疏蹇”自嘲境遇困頓,同時表達對友人勸谏的依賴。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語境用法,可參考《漢典》或古典詩詞注釋。
疏蹇是一個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疒和足。疒表示疾病,足表示腳。它的總筆畫數為15個。疏蹇這個詞的意思是行走困難、邁步不穩。
疏蹇的字形源自《說文解字》,屬于古代漢字之一。在字形的演變中,疏蹇遵循了典型的象形寫法,将足部分實體化為“⺾”,表示腳,加上疒部分表示腳部受傷或疾病,走路困難的形象。
疏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了漢字的傳統風格,字形相對于簡體字略微複雜,是“疏”在上方“辶”下方加上“⺾”組成。疏蹇的繁體字與簡體字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詞義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體,疏蹇也有不同的古代寫法。其中一種寫法是“疏緩”,意味着行走緩慢、不快捷。
以下是疏蹇在句子中的用法:
1. 他走路疏蹇,需要拄着拐杖才能行動。
2. 由于受了傷,她的腳疼得疏蹇不前。
除了疏蹇,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
1. 邁步艱難、行走困難、踉跄都可以作為疏蹇的近義詞。
2. 輕松行走、邁步穩健可以作為疏蹇的反義詞。
3. 組成詞彙:“疾尾狐”(形容不善行走的人)、“拄拐杖”(行走困難時所使用的輔助工具)。
總結來說,疏蹇是一個形容行走困難、邁步不穩的詞彙,可以用在不同場景中表達人們行動受限制或不順利的狀态。它的字形和寫法都有着悠久的曆史,并且在古代還有不同的變體字。在使用時可以借助近義詞和反義詞來加深對其意義的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