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的顯貴地位。《左傳·宣公十二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晉書·應詹傳》:“先王設官,使君有常尊,臣有定卑。”亦用以稱帝王。 清 王韬 《日本通中國考》:“國( 日本 )立常尊,遞壇凡七代。”
"常尊"是古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詞彙,其核心意義可從構詞法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常"表示恒定、不變,《說文解字》釋為"下帬也",引申為恒久規律;"尊"本義為酒器,《禮記·明堂位》載"泰,有虞氏之尊也",後衍生出敬重、地位崇高之意。二字組合後,"常尊"特指恒久不變的尊崇地位,如《禮記·禮運》"宗廟嚴故重社稷,重社稷故愛百姓,嚴祭祀,緻敬鬼神,此禮之常尊也",強調禮制中永恒尊崇的秩序。
二、詞性特征
該詞在古文獻中多作名詞性短語,如《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其中"祖廟"即體現宗法制度中的"常尊"地位。作動詞時則表持續敬奉,如《後漢書·祭祀志》"常尊天地,禋祀六宗"。
三、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降低,但在特定語境仍具表現力。如錢鐘書《管錐編》論及傳統文化時,用"守常尊而不革"描述固守舊制的社會現象,延續了古義中恒定尊崇的語義内核。
四、關聯概念
與"權宜""變通"構成反義關系,《春秋繁露·竹林》"常尊之施,權宜之設"即形成對比。近義詞有"永祀""恒敬"等,均強調時間維度的持續性,但"常尊"更突出制度性尊崇。
“常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常尊”指固定的顯貴地位,強調社會等級中長久不變的尊貴身份。這一概念常見于古代禮制文獻,用于區分貴賤等級。例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提到“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說明貴族有固定尊位,而平民則按等級區分。
文獻記載
字義分析
該詞多用于描述古代禮法制度下的社會結構,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核心在于通過固定尊卑秩序來維護社會禮制,如《左傳》中通過服飾、禮儀區分身份等級。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左傳》《晉書》等典籍原文。
傲辟百歲之後半瓶醋碑座贲典辯給賓器波靈常檢弛防初程純絜單率雕頹凡陋煩辱浮惰幹巴利脆龜枚滾球姮娥黃婆穢志翦逆戒命靖共舉高斂持梨栗陵螺厘治臝物呂公書煤柱目不忍視木扇農會歐陽詢盤馬棄好背盟輕漚秋實認作婼羌山鹧神清骨秀水浒松虬損兌梯航頭頭是道五反無舊無新五洋蝦虹向晨孝慕硝煙小衣子兒邪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