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災的意思、攘災的詳細解釋
攘災的解釋
禳除災禍。攘,通“ 禳 ”。《晉書·郭璞傳》:“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蔔筮之術,攘災轉禍,通緻無方,雖 京房 、 管輅 ,不能過也。”
詞語分解
- 攘的解釋 攘 ǎ 侵奪,偷竊:攘羊(指暴露親人的過失,語出《論語??子路》中的“耳父攘攘,而子證之”)。攘奪。攘竊。攘善(掠人之美)。 推,排斥:攘斥。攘除。攘夷(抵禦外國侵略)。 煩亂:攘攘(紛亂)。擾攘。
- 災的解釋 災 ā 水、火、荒旱等所造成的禍害:水災。火災。災難(刵 )。災害。災患。 個人的不幸遭遇:招災惹禍。幸災樂禍。破財消災。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攘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ǎng zāi(部分文獻中亦寫作“ráng zāi”),其核心含義是禳除災禍,即通過特定方式驅除或避免災難。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攘”與“禳”的關系:
“攘”在此通假為“禳”,後者專指古代祭祀、祈禱以消除災禍的行為。這一用法可見于《晉書·郭璞傳》中,形容郭璞通過蔔筮之術“攘災轉禍”。
- “災”的含義:指自然災害或人為禍患,如疾病、戰亂等。
2.曆史與文獻背景
- 該詞在古籍中多用于描述宗教儀式或方術行為。例如,晉代郭璞因通曉五行蔔筮之術,被認為能“攘災轉禍”,能力超越京房、管辂等古代術士。
- 漢代器物如“厭勝錢”(非流通貨币)也被用于“壓邪攘災”,體現古人對祈福避禍的重視。
3.應用場景
- 民俗活動:如泉州端午節被稱為“五月節”,舊俗視五月為“惡月”,民衆通過挂蒲艾、飲雄黃酒等習俗“避惡攘災”。
- 宗教儀式:道教或民間信仰中通過符咒、祭祀等方式祈求平安。
4.字形與結構
- 攘:左右結構,本義為排斥、搶奪(如“攘外”),後引申為“禳除”。
- 災:上下結構,象征房屋(“宀”)下火起,表示災害。
5.現代延伸
現代語境中,“攘災”更多用于文化研究或文學描述,強調傳統祈福文化中的積極心理寄托,而非實際宗教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民俗案例,可查閱《晉書》或地方民俗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攘災
攘災(ráng zāi)是指消除災害、減少災害損失的意思。攘災一詞的部首是扌(手部)和火,使用了10畫。它的組詞部分包括“攘除災難”、“攘除災害”。
攘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最初是指除掉災害的行動,後來逐漸演變為泛指化解各種危害、災禍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攘災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也是相同的。
以下是對攘災這個詞的使用例句:
1. 政府組織了一場大規模的攘災行動,幫助災民擺脫困境。
2. 攘災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成功。
3. 攘災工作不僅僅是搶險救災,還需要預防措施做好。
相關的組詞包括:攘除、掃除災難、驅除災害、消弭危機。
攘災的近義詞有:除災、消災、祛災。
攘災的反義詞是:帶災、落災、引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