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誓的意思、受誓的詳細解釋
受誓的解釋
謂祭祀之前,先申儆戒。《唐律疏議·職制·大祀不預申期》“受誓誡” 元 王元亮 釋文:“受誓,謂未行祭祀,先申儆戒也。自太子諸王皆受誓。”《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天聖五年》:“帝謂輔臣曰:‘百官三日受誓,禮當然邪?’”
詞語分解
- 受的解釋 受 ò 接納别人給的東西:接受。感受。受精。受權。受托。受降。受益。受業(a.跟隨老師學習;b.學生對老師自稱)。受教。受領。受聘。受理。 忍耐某種遭遇:忍受。受苦。受制。受窘。受累(受到勞累)。 遭
- 誓的解釋 誓 ì 當衆或共同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誓師。誓詞。誓願。誓死。 表示決心的話:發誓。宣誓。立誓。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受誓"是一個較為古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源和典籍用法兩方面來理解:
-
字義解析:
- 受: 本義為“接受”、“承受”。《說文解字》釋為“相付也”,指一方給予,另一方接納。引申有“遭受”、“容納”、“繼承”等義。
- 誓: 本義為“約束”、“告誡”。《說文解字》釋為“約束也”。指用言語(尤其是莊嚴的言語)來約束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即“發誓”、“立誓”、“盟誓”。
-
“受誓”的合義:
- 接受約束或誓言: 這是最直接的理解。指某人接受(受)了某種誓言、誓約(誓)的約束。這意味着該人同意遵守誓言中規定的條款或承諾,并願意承擔違背誓言的後果。
- 承受誓言的效力/後果: 更深一層,也指承受(受)因誓言而産生的責任、義務,或者因違背誓言而可能招緻的懲罰(即誓言本身的效力或後果)。
-
典籍中的體現:
- 該詞在古代文獻,尤其是涉及盟約、法律、宗教戒律或嚴肅承諾的語境中出現。例如,在描述古代盟會、接受官職任命(需發誓效忠)、加入特定團體(需遵守戒律誓言)或做出重大承諾時,參與者需要“受誓”,即正式接受并承諾遵守相關的誓言條款。
- 例如,在《周禮》等涉及古代禮制、官制的典籍中,官員上任或參與特定儀式時,常有“受誓”的環節,表示接受職責和約束。
“受誓”意指接受并承諾遵守某種誓言或約束,同時也隱含着承受該誓言所帶來的責任、義務或後果。它是一個強調正式、莊嚴地接納并受制于某種語言契約的動詞。
引用參考:
- 字義解析主要依據古代權威字書:
- 許慎. 《說文解字》. (解釋“受”、“誓”的本義)
- 古代經史典籍中關于盟誓、禮制的記載。(體現“受誓”的用法)
- 由于“受誓”在現代漢語中非常罕用,主要作為古語詞理解,其解釋綜合參考了古漢語詞典的釋義和古代文獻的用例。現代權威的《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大型辭書均收錄該詞條并作類似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
“受誓”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區别,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一、古代禮儀中的含義(主流解釋)
指在祭祀等重要儀式前,通過申明戒律、儆戒參與者來規範行為。這一用法多見于曆史文獻,例如:
- 祭祀前的儆戒:如《唐律疏議》提到“未行祭祀,先申儆戒”,皇室成員及百官需提前接受告誡。
- 禮儀規範:宋代文獻《續資治通鑒》記載宋仁宗曾詢問“百官三日受誓”是否符合禮制,說明這是古代禮儀制度的一部分。
二、現代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接受他人的誓言或承諾”,強調對諾言的認可與約束,常用于人際交往或正式承諾場景。
使用場景對比
場景類型 |
古代用法 |
現代用法 |
核心意義 |
祭祀前的紀律申明 |
接受承諾或監督 |
典型文獻 |
《唐律疏議》《續資治通鑒》 |
現代成語詞典 |
適用對象 |
皇室、官員 |
個人、團體 |
補充說明
需注意語境差異:古代文獻中“受誓”多與禮儀相關,而現代用法偏向抽象化的承諾接受。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坐待斃北燭仙人卑子表儀兵源不檢彩鳌財政政策禅祚吃飯處吃馬屁粹悫大發議論導以取保逗宿多彩笃志好學二進宮發遣合矩橫徵暴斂徽欽見顔家子節財劫殺糾告鸠計拙爵穴潰流堀穴蠟絹畫裂葉風柳葉刀露紅爐爐匠律呂秘而不露拿錯囔囔突突撲赤搶話譴戒峤角啟奠清素車情至意盡窮居丘螾壤脈三浴三薰搜檢土官文明小史舞鞾銜膽栖冰相饒笑模笑樣逍遙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