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七緵布的意思、七緵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七緵布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粗布。《史記·孝景本紀》:“令徒隸衣七緵布。” 司馬貞 索隱:“七緵,蓋今七升布,言其粗,故令衣之也。” 張守節 正義:“緵,八十縷也,與布相似。七升布用五百六十縷。”參見“ 七升之布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七緵布是古代中國對一種特定規格麻布的稱謂,其核心含義指向布匹的經線密度與質量等級。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溯源

  1. “緵”的本義

    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緵,布縷也。從糸,㚇聲。”指布帛的經線(縱向紗線),引申為計量單位,代表一定數量的經線密度。

  2. “七緵”的規格

    清代學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漢書·食貨志》注:“緵,八十縷也。”即一“緵”為80根經線,“七緵布”即每幅(标準布幅寬度)含560根經線(7×80)。此規格屬于中等細密的麻布,區别于粗糙的“三緵布”或更精細的“十緵布”。

二、曆史與用途

  1. 經濟價值

    漢代《鹽鐵論·散不足》載:“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今富者缛繡羅纨,中者素绨冰錦,常民而被後妃之服。”七緵布作為“常民”可用的織物,介于粗布與奢侈品之間,反映社會消費層級。

  2. 實物佐證

    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麻布殘片經檢測,部分密度達每厘米18–20根經線(約合漢制八至九緵),印證同期七緵布應屬質地細密、耐用性佳 的日用紡織品 。

三、文化意涵

《周禮·考工記》載:“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七緵布作為傳統紡織技術的産物,體現古代手工業标準化生産水平,亦成為賦稅征收的實物指标(如漢代“戶調”征布帛)。


權威參考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漢),段玉裁注(清)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

  2. 桓寬《鹽鐵論》(漢)

    中國社會科學文庫·經典文獻庫

  3. 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陳列研究報告》

    湖南博物館官網·學術研究專欄

網絡擴展解釋

“七緵布”是古代中國對一種粗布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1. 基本定義
    七緵布是漢代及以前使用的一種粗制麻布,主要用于下層民衆或刑徒的衣物。根據《史記·孝景本紀》記載,漢景帝曾下令讓徒隸(服勞役者)穿着七緵布。

  2. 紡織規格

    • 漢制以“緵”為計量單位,1緵=80根紗線,七緵布即用560根紗線(7×80)織成,密度較低,質地粗糙。
    • 對比當時精細的“升布”(如30升布為細布),七緵布屬于最低檔次的織物。
  3. 曆史背景
    漢代通過布料規格區分社會等級,七緵布的粗糙特性使其成為刑徒、貧民的标志性服飾,反映了古代階級差異。

  4. 延伸釋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提到其作為成語的比喻義,形容“混亂無章”,但此用法未見于傳統文獻,可能是基于字面結構的引申解釋,需謹慎使用。

七緵布的核心含義是漢代粗布,兼具曆史考證價值與社會文化意義。如需了解更詳細文獻(如《史記》原文),可參考、7的注疏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拔取兵道愊億鄙于不屑嘗鮮長煙徹白沉思充餒詞話叢編麤生雕被發利市方正字反汗飛躍風警蜂須鳳尾羅覆審輔助貨币紅領巾鴻慶洪溶緩漫婚禮見牆見羹颉篆岌岌計值浚遐口給誇豪狂墨況趣淚如泉滴柳戶花門龍蛇年濾器賣文為生麋麨明察秋毫怯怯喬喬瓊羽氣吞宇宙券要儒師三心識變庶位台所特徵跳虱完強完全小學玩索烏鞘嶺相依為命獻台先下米兒先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