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嬾散的意思、嬾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嬾散的解釋

怠惰散漫。 金 王渥 《遊藍田》詩:“蹇予嬾散本真性,臨水登山此生足。” 明 焦竑 《焦氏筆乘·宏甫書高尚冊後》:“且吾聞 宏甫氏 ,嬾散不事生産作業。” 清 許光治 《天淨沙》曲:“老漁歸也,春來嬾散生涯。”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嬾散”是“懶散”的異體寫法,其中“嬾”為“懶”的古字,表示懈怠、不勤快。該詞形容精神松散、行動散漫的狀态,具體解釋如下:

  1. 核心含義
    指生活或行為缺乏條理和約束,表現為懈怠、不積極。例如:精神不集中、做事拖延、缺乏自律性。

  2. 詞源與用法

    • 源自《荀子·脩身》中“庸衆驽散”,注解說“散”即“不拘檢者”,指不受拘束的狀态。
    • 可形容人的性格(如“懶散成性”),也可描述臨時狀态(如“今日有些懶散”)。
  3. 近義擴展
    與“散漫”“閑散”等詞相關,均含自由無拘束之意,但“懶散”更側重消極層面的懈怠。

提示:現代漢語中通常寫作“懶散”,若需古籍引用或特殊表達可使用“嬾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嬾散》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嬾散》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lǎn sàn,有兩層含義。首先,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懶散,行動遲緩,不積極。其次,這個詞還可以形容事物散漫、不集中。

拆分部首和筆畫

《嬾散》的部首是女部(女字頭),包含了20畫。

來源

詞語《嬾散》的造字源于古代,其字義已流傳了數千年。懶散的人或事物在古代文化中并不被看好,因此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該詞的使用。

繁體

《嬾散》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懶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懶散」這個詞的字形有些不同。其中,「懶」字在古代使用「(口/乚)闌(監/罙)」的結構,表示在監視中範圍不集中,照料不周。而「散」字則由「散」和「斤」的結構構成,表示動作的散開。

例句

1. 他整天無所事事,顯得十分嬾散。
2. 項目組的工作效率不高,項目進展顯得有些嬾散。

組詞

嬾落、嬾混、嬾懶、散漫、雜散

近義詞

懶惰、懈怠、散漫、懶散

反義詞

勤勉、積極、專注、集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