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滴露研珠 ”。
滴露研硃(也作“滴露研朱”)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字面意思指滴入露水來研磨朱砂,引申為精心構思、字斟句酌地寫作或批點文字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滴露
指清晨的露水,古人認為其純淨無瑕,常被賦予高潔、珍貴的意象。用于研磨時,象征對書寫材料的極緻考究。
研硃(朱)
“硃”即朱砂,古代用于批注書籍、書寫重要文書的紅色顔料。研磨朱砂需耐心細緻,暗喻寫作時的嚴謹态度。
整體意象
以“滴露”研磨朱砂,既強調工具的考究(露水為研磨介質),也體現過程的專注(緩慢而精細),合指創作或校勘時一絲不苟的精神狀态。
該成語多用于形容以下場景:
例:古人作詩時“滴露研硃,數易其稿”。
其核心内涵是對文字工作的敬畏之心與極緻追求,近義詞有“字斟句酌”“雕章琢句”。
《漢語大詞典》
明确釋義為:“形容寫作或批點文字時極其認真嚴謹。”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
《辭源(修訂本)》
引清代文獻佐證其用法,強調其“治學精審”的寓意。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古代用例
明代藏書家毛晉《汲古閣書跋》載:“每獲秘本,必滴露研硃,校雠再三而後付梓。” 印證其用于古籍校勘場景。
此成語濃縮了中國傳統文人對文字的敬畏:
“滴露研硃”不僅是對寫作态度的描述,更承載了古代文人追求文字精确性、藝術性與精神性的文化理想。
“滴露研硃”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解析:
字面釋義
“滴露”指用露水滴落,“研硃”即研磨朱砂(“硃”為“朱”的異體字,指朱砂)。古人常用朱砂作顔料或批注文字,需加水研磨成汁。此成語字面描述用露水代替普通水來研磨朱砂,凸顯過程的考究與珍視。
比喻意義
該詞多用于形容極其嚴謹的書寫或批閱态度,常見于古籍批注、文書修訂等場景。例如清代文人黃景仁在《歲暮懷人》中寫“滴露研硃勘玉台”,即借“滴露研硃”暗喻對詩文逐字推敲的精細程度,如同用珍貴露水研磨朱砂批改一般鄭重。
需注意的是,此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出現于古典文學或特定學術領域。若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如《四庫全書》編纂相關記載)探究其文化意涵。
白醴邦棟暴荒常經纏繞癡物吹嘔疵毛慈親村卷大才榱盤兜攪發斂煩躁奉公不阿擱手光有鴻晖回光慧鏡禍患護腰郊野假小子進辇九章絕根,絕根兒跼骥聚窟州屦舄開倒車可怖塊鞠括集鸾篦掠人之美洛陽田蘆中人蠻勇袅袅亭亭偶婚攀進潘沐偏不的契交秦坑遒烈色撓少年先鋒營繩量深溝壁壘生烹赦釋釋勞説诨話頭下仙槎香島相室枵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