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菴摩勒的意思、菴摩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菴摩勒的解释

果名。梵语音译。又称“餘甘”、“菴摩罗”。果为球形,有棱。 宋 黄庭坚 《更漏子》词:“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菴摩勒》﹝释名﹞引 陈藏器 曰:“梵书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菴摩勒(Ān mó lè)是梵语词"Āmalaka"的音译,在汉语典籍中特指一种药用植物,现多称为"余甘子"。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本草拾遗》,《汉语大词典》收录为佛教传入后产生的音译词。

从植物学角度,菴摩勒指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其果实呈球形,直径约1.5-2厘米,具六条纵棱,成熟时呈黄绿色。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菴摩勒,梵言也。此果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余甘。"《中华本草》记载其果实含维生素C、单宁酸等成分,具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等功效。

在佛教典籍中,菴摩勒果被视为圣物。《大智度论》卷十将其列为"五药"之一,《法苑珠林》卷三十七记载佛陀曾以菴摩勒果为譬喻说法。现代中医药典《中国药典》2020年版仍收录余甘子作为法定中药材,主产云南、广西等地。

网络扩展解释

“菴摩勒”是梵语词“Āmalaka”(或译“庵摩罗”)的音译,指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果实,具有丰富的文化及药用内涵。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定义

“菴摩勒”源自梵语,意为“无垢果”,又称“余甘”“庵摩罗”。其名称源于果实初食苦涩、回味甘甜的特性(、)。

二、植物学特征

  1. 形态:果实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约1.2-2厘米,表面有棱及颗粒状突起(、)。
  2.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及西南地区,如江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3. 生长习性:耐旱耐瘠,喜光喜温,生长期1-3年。

三、药用价值

菴摩勒作为传统中药,具有以下功效:

四、文学与历史记载

宋代诗词中常提及菴摩勒,如黄庭坚《更漏子》中“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陆游亦在诗中将其与佛教意象结合(、)。

五、别名与民间称呼

菴摩勒在不同地区有“油甘子”“滇橄榄”“牛甘果”等别名(、),反映了其广泛的地域认知。

如需进一步了解分布或药用细节,可参考《本草纲目》及现代中医药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民如子闇门白马八节风剥制逼绰谗恶驰耀垂死弹铗无鱼跕立低缓斗变蠹落杜卫娥姜水蕃盛冯藉锋芒不露复本辅嗣傅延年感或苟生谷口隐鹤发童顔黄老术皇圣火经阶职控御扩版廉利軨猎车灵通马户册耄聩麻雀没查利盟首凝冱牵挛清易全神关注人面兽心入火赴汤襦缊撒赖赡洲声云舍然石墩书簿四运挑么挑六庭园通精推弹委黍闲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