菴摩勒的意思、菴摩勒的详细解释
菴摩勒的解释
果名。梵语音译。又称“餘甘”、“菴摩罗”。果为球形,有棱。 宋 黄庭坚 《更漏子》词:“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菴摩勒》﹝释名﹞引 陈藏器 曰:“梵书名菴摩勒,又名摩勒落迦果。其味初食苦涩,良久更甘,故曰餘甘。”
词语分解
- 菴的解释 菴 ā 古同“庵”。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摩勒的解释 即紫磨金。金之最美者。《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 元嘉 五年,国王 月爱 遣使奉表……奉献金刚指环、摩勒金环诸寳物、赤白鸚鵡各一头。” 清 郝懿行 《宋琐语·言诠》:“摩勒,金之至美者也,即
网络扩展解释
“菴摩勒”是梵语词“Āmalaka”(或译“庵摩罗”)的音译,指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果实,具有丰富的文化及药用内涵。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定义
“菴摩勒”源自梵语,意为“无垢果”,又称“余甘”“庵摩罗”。其名称源于果实初食苦涩、回味甘甜的特性(、)。
二、植物学特征
- 形态:果实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约1.2-2厘米,表面有棱及颗粒状突起(、)。
-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及西南地区,如江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
- 生长习性:耐旱耐瘠,喜光喜温,生长期1-3年。
三、药用价值
菴摩勒作为传统中药,具有以下功效:
- 性味归经:味甘、酸、涩,性凉;归肺、胃经。
- 功能主治: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常用于感冒发热、咳嗽咽痛、高血压等症(、)。
- 用法用量:鲜果可生食或煎汤,用量15-30克。
四、文学与历史记载
宋代诗词中常提及菴摩勒,如黄庭坚《更漏子》中“菴摩勒,西土果,霜后明珠颗颗”,陆游亦在诗中将其与佛教意象结合(、)。
五、别名与民间称呼
菴摩勒在不同地区有“油甘子”“滇橄榄”“牛甘果”等别名(、),反映了其广泛的地域认知。
如需进一步了解分布或药用细节,可参考《本草纲目》及现代中医药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菴摩勒》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意思是佛教词汇中的“菴子”和“摩勒”的合称,其中“菴子”是指寺庙的布施房,供养僧侣的地方;“摩勒”则是指供养佛教僧众的人。该词在佛教中意味着佛教寺庙的供养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 “菴”字的部首是“艹”,总共七笔。
- “摩”字的部首是“扌”,总共六笔。
- “勒”字的部首是“力”,总共四笔。
《菴摩勒》这个词来源于佛教文化,并被广泛使用于佛教寺庙的历史中。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主要结构保持一致。
《菴摩勒》的繁体字形式是「菴摩樂」。
以下是关于《菴摩勒》的一些例句:
1. 他们家族一直在寺庙中供养《菴摩勒》。
2. 这座《菴摩勒》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与《菴摩勒》相关的一些组词包括:菴间、菴寺、摩勒、摩勒经、勒行、勒缚等。
近义词可能包括:佛教寺院、供养僧侣等。
反义词可能包括:非佛教寺庙、非供养者等。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问我。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