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聞不如面見的意思、耳聞不如面見的詳細解釋
耳聞不如面見的解釋
聽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實可靠。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
詞語分解
- 耳聞的解釋 耳朵所聽到的;親耳聞聽他的一些事我早有耳聞詳細解釋聽說,聽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鬼非目睹,語非耳聞,恍惚杳冥,茫無實據。” 朱自清 《執政府 * 記》:“我隻說我當場眼
- 面見的解釋 親自見到。《書·立政》“謀面,用丕訓德” 孔 傳:“謀所面見之事,無疑,則能用大順德。”《漢書·楊恽傳》:“我親面見受詔,副帝肄, 秺侯 禦。”《水浒傳》第十五回:“小人把米與他,他又不要,隻要面見保
網絡擴展解釋
“耳聞不如面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讀:
1.基本含義
- 該成語的字面意思是“聽到的不如親眼看到的真實可靠”。它強調直接觀察或親身體驗比間接聽聞更可靠,常用于比喻實際經驗的重要性。
2.出處與演變
- 源自西漢劉向的《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原句進一步延伸為“實踐”的重要性,但成語僅截取前半部分對比“耳聞”與“目見”)。
3.用法與語境
- 適用場景:多用于強調親身觀察的重要性,或質疑間接信息的可信度。例如:“雖然媒體報道了事件,但耳聞不如面見,我們需實地調查。”。
- 近義延伸:常與“百聞不如一見”互換使用,但後者更偏向“多次聽聞不如一次親見”,而本成語側重“間接與直接經驗的對比”。
4.結構特點
- 讀音: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注意“不”在口語中可能輕讀)。
- 繁體寫法:耳聞不如面見。
- 語法功能:通常作賓語、分句,用于陳述或勸誡語境。
5.擴展思考
- 成語背後的哲學觀體現了中國古代重視實證的思想,與“知行合一”“實踐出真知”等理念相通。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耳聞不如面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親眼見到比聽說的更可信、更有說服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耳(耳朵):左耳+右耳=2畫
聞(天下有名):日+耳=6畫
不(不可):一+不=4畫
如(仿佛):女+午=6畫
面(面目):左右丢+亻=9畫
見(親眼看到):兒+見=7畫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原文是“秦人見子桑,莫不贊美之,子聞之曰:‘耳聞不如面見’”。後來逐漸流傳開來。
繁體字:“耳聞不如面見”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如“見”字的古代寫法為“見”(像一個人在立正站立的樣子,表示親眼看到的意思)。
例句:他們聽說好多關于那個地方的傳聞,但是親眼去看才知道“耳聞不如面見”。
組詞:親耳聞、面對面
近義詞:見識、親見、目睹
反義詞:耳聽為虛、傳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