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額上之骨隆起,隱于發内。《後漢書·李固傳》:“ 固 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 李賢 注:“鼎角者,頂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謂骨當額上入髮際隱起也。”
“匿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李固傳》:
“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
李賢注:“鼎角者,頂有骨如鼎足也。匿犀,伏犀也,謂骨當額上入髮際隱起也。”
在傳統相學中,“匿犀”與“鼎角”(頭頂骨如鼎足)、“足履龜文”(腳掌紋似龜甲)并列為貴相特征,常用于形容帝王将相或傑出人物的外貌。
這一詞彙現代已罕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相術文化探讨。
《匿犀》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隱藏起來,不讓人知道或發現。這個詞常用于形容某些行為或動作不為人所察覺或尋找。
《匿犀》的部首是㢆(犬字旁),由于筆畫較多,拆分筆畫為:匚(2畫)+ 㢆(10畫)。
《匿犀》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最初出自明代徐渭的《匿犀山房牋題壁》作品中。後來被用作各種文學作品、電影、音樂等媒體的名稱。在繁體字中,該詞的書寫形式為「匿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記載,古時候「匿犀」的寫法可能是「㕥」(6畫)+ 至字旁組成。
1. 他一直匿犀不言,讓我們都感到很奇怪。
2. 她善于匿犀行迹,成為了一名頂尖的偵探。
1. 匿名:匿犀而不暴露************的。
2. 匿藏:隱藏起來,不讓人發現。
3. 匿迹:不留下蹤迹,不被人察覺。
1. 隱匿:隱藏不為人所見。
2. 隱秘:不為人所知曉。
3. 隱蔽:不被察覺或發現。
1. 暴露:公開或被人知曉。
2. 揭露:揭開隱藏的真相。
3. 顯示:展示或表明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