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變工的意思、變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變工的解釋

[exchange work;exchange labour] 農民互相以人力、畜力、農具等換工形式互助

詳細解釋

中國 農村舊有的一種勞動互助形式。一般是由兩戶或幾戶農民進行換工互助,調劑勞力或畜力。有人工換人工、畜工換畜工、人工換畜工等方式。《中國歌謠資料·變工》:“你出畜,我出人,大家來變工。” 劉白羽 《紅瑪瑙》:“ 劉建章 叫我搞變工,我說沒農具,他答應合作社幫添農具。”參見“ 變工隊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變工"是中國傳統農業生産中形成的一種勞動互助形式,指農戶間通過互換勞動力或生産工具來提高耕作效率的合作方式。該詞最早見于20世紀40年代陝甘甯邊區文獻,現收錄于多部權威漢語工具書。

一、基本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将其定義為:"農民相互調劑勞動力、畜力或生産工具,進行集體耕作的生産方式"。其核心特征是平等互助,通常以工換工、畜力換人工等形式展開,區别于雇傭勞動關系。

二、曆史沿革 據《中國農村社會經濟結構變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記載,這種組織形式可追溯至明清時期的"幫工搭套",在抗日戰争時期經邊區政府改造成為制度化的生産合作模式,主要流行于華北、西北等旱作農業區。

三、運作形式 《農業大詞典》(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歸納出三種典型形态:①人工互換:按等價原則交換勞動力;②人畜互換:如用耕牛抵算人工;③技術協作:具有專項技能的農戶進行互補合作。通常采用"工票制"進行量化結算。

四、文化意義 《中華民俗大典·生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指出,這種制度蘊含"守望相助"的農耕倫理,在土地改革初期(1947-1952)曾作為過渡形式存在,後逐步被農業生産合作社取代,現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被學界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變工”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中國農村在解放區及20世紀50年代初期實行的一種勞動互助形式,通過人力、畜力或農具的互換合作,實現勞動力調劑。

二、主要形式

  1. 人工換人工:農戶間直接交換勞動力
  2. 畜工換畜工:如耕牛等畜力資源的互換
  3. 人工換畜工:勞動力與畜力之間的互補協作
    (參考、、)

三、曆史背景

該形式常見于生産資源匮乏時期,旨在通過集體協作提升耕作效率。如劉白羽《紅瑪瑙》中記載的合作社幫添農具案例,以及民謠《變工》描述的“你出畜,我出人”協作模式。

四、現代使用

現已演變為曆史詞彙,常見于描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村政策文獻中。法語詞典中對應譯為“échange de travail”(勞動交換)。

五、注意區分

需與“變換工種”的現代職場概念區分,其核心特征是互助性而非職業變更。中“改變職業”的成語解釋存在偏差,建議以勞動互助釋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變詐兵劫冰天雪窯不純參革層見疊出成章沖擴雠問皴裂妲末蝃蝀帝姻東上頓相發飄乏手負抱高腳牌過禮環境污染懽娛花靥舉兵局地克答撲奎踽鹍鵬老魚跳波六衣馬披勉為其難目擊者乃纔南樂牛心拐孤槃節擗掠平道破費傾吐七日來複任舉榮懼乳茄少帛蜃氣樓十際石穴水監四并松檻拖步屠疈嵬騀危坐無幹鄉隅諧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