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名。《史記·天官書》:“其東有大星曰狼。狼角變色,多盜賊。” 唐 杜牧 《賀平黨項表》:“箕宿禡牙,狼星斂角,戌日禱馬,太白揚眉。” 清 方文 《夢劍行》:“一自狼星射天府,中原處處聞鞞鼓。”
“狼星”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狼星指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星名,即現代天文學中的天狼星(大犬座α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恒星之一。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天官書》,描述為“其東有大星曰狼”,并提到其顔色變化與盜賊、戰亂等社會現象相關聯。
天文觀測
古代星象學家認為狼星的狀态(如亮度、顔色)可預示吉兇。例如《史記》記載“狼角變色,多盜賊”,唐代杜牧詩中亦用“狼星斂角”象征邊疆安定。
軍事與邊疆
狼星在古代常被用來指代異族入侵,其明暗變化被視為邊疆安危的預兆。清代方文詩句“一自狼星射天府,中原處處聞鞞鼓”即用此意象。
成語引申
現代語境中,狼星被引申為“有遠大抱負或野心勃勃之人”的象征,但此用法多見于文學比喻,非傳統天文學定義。
狼星在西方文化中對應天狼星(Sirius),與中國古代含義不同。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天文特性或跨文化對比,可參考權威天文學資料。
《狼星》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北鬥七星中的一顆星,即鬥柄所在的那顆星。這顆星在天空中位置靠近北邊,且常常被稱為狼星。
《狼星》包含了兩個漢字,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狼(部首:犬,筆畫:9)
星(部首:日,筆畫:9)
《狼星》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并命名北鬥七星時所起的名字之一。繁體形式為「狼星」。
在古代,對于《狼星》的漢字書寫方式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一種常見的古時寫法是将「犬」字放在上面,「日」字放在下面組合而成。
1. 在古代,人們用《狼星》作為導航的參照物。
2. 夜晚的天空中,《狼星》閃爍着璀璨的光芒。
1. 狼狽(形容詞,指狀态或行為不雅觀)
2. 星光(名詞,指星星的光芒)
3. 晨星(名詞,指天空中出現在日出前的明亮星星)
1. 鬥柄(指北鬥七星中最亮的星)
2. 北極星(指北鬥七星中最靠近北邊的星)
3. 天狼星(指天狼座中最亮的星)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狼星》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