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送節的意思、送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送節的解釋

(1).送走舊節候。謂季節更換。 三國 魏 曹丕 《槐賦》:“鴻雁遊而送節,凱鳳翔而迎時。” 唐 李峤 《十月奉教作》詩:“白藏初送節,元律始迎冬。”白藏,指秋季。

(2).送别使節。 唐 杜甫 《東樓》詩:“傳聲看驛使,送節向 河 源。” 仇兆鳌 注引 趙汸 曰:“時遣使和好 吐蕃 ,故用 張騫 尋 河 源故事。” 明 何景明 《贈韓亞卿還湖南》詩之二:“送節初臨夏,廻旌已逼年。”

(3).送還符節。《晉書·謝玄傳》:“ 河 北騷動, 玄 自以處分失所,上疏送節,盡求解所職。”

(4).謂節日送禮。《金6*6*梅詞話》第四二回:“他家既先來與咱家孩子送節,咱少不的也買禮過去,與他家長姐送節。” 胡樸安 《中華全國風俗志·廣東·廣州之中秋節》:“節前人亦多買之送親友,名曰送節。”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送節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送節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指在傳統節日期間通過贈送禮物或表達祝福維系人際關系的習俗行為。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詞義溯源

    “送”為動詞,表“贈予、傳遞”;“節”指特定節日或節氣。二者結合最早見于《周禮》中“歲時相饋”的記載,指古人在歲時節令互贈禮物的禮俗。

  2. 文化功能

    作為禮儀載體,送節體現着“禮尚往來”的倫理觀,如《禮記·曲禮》所述“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常見于春節贈年貨、中秋送月餅等場景,承載着情感聯結與社會關系維護功能。

  3. 地域特征

    北方地區側重“送節禮”的物質饋贈,如《燕京歲時記》載“中秋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南方則更強調“送節儀”的程式性,如《清嘉錄》記錄蘇州端午“瓶供蜀葵、石榴等物,謂之端五景”。

  4. 現代流變

    當代社會仍保留“三節兩壽”(春節、端午、中秋及長輩生辰)的送節傳統,但饋贈形式從實物拓展至電子禮券等數字化表達,反映出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這一習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持續見證着中華禮俗文化“因時而變,因俗而化”的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

“送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和用法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四類解釋:


一、季節更換

指季節交替或氣候變換,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例如:


二、送别使節

指古代送别外交使臣或官員的禮儀行為。例如:


三、歸還符節

指古代官員主動歸還象征權力的符節,表達辭官或卸任的意願。例如:


四、節日送禮(現代民俗)

現代最常見的含義,特指中國傳統節日中晚輩向長輩送禮的習俗,不同地區形式略有差異:

  1. 端午節習俗(溫州、陝西關中等地):
    • 女婿、外甥需給嶽父母、外公外婆等送粽子、魚肉、雞鴨等,稱為“送節”或“望節”。
    • 婚後第一個端午稱“望頭年”,禮品尤其豐厚,包含衣物、扇子等回禮,寓意多子多孫。
  2. 過年習俗:
    • 禮品更為多樣,豬肉是必備品,象征禮節周全。
    • 送節對象包括師傅、近親長輩等,具有廣泛社交意義。

“送節”既有古代詩文中季節更替、外交禮儀的雅緻表達,也有現代民間節日送禮的質樸傳統。如今該詞更多用于描述節日期間親屬間的禮俗互動,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尊老重禮的核心價值觀。如需了解更詳細的地域習俗,可參考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敗悔參請長基塵牀承弼齒頰挂人村情洞幽燭微恩甚怨生飛傳負苞拊床府署撫掌大笑高厲歌曲寡處花莳斛檻瘠壤局窄坎德課堂儈佞厽砢亂墜天花麥紙螟脯明敏民和年稔砰宕烹臛丕構披雲蘠蘼漆黑一團情傷奇辟祈祝屈紒三暗社教蛇皮癬十魔飧洩索麪擡盒陶韋特當頭工馱畜托巧猥佌無輩五讓纖詭憸巧消不的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