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許”。贊揚嘉許。 宋 範仲淹 《與韓魏公書》:“仰副來命,不敢不勉,過辱褒許,且愧且懼。” 清 曾國藩 《箴言書院記》:“自部曲之長,郡縣之吏,暨百執事,片善微長,不敢自襮,而褒許隨之。”
“襃許”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襃許”讀作bāo xǔ,是“褒許”的異體寫法,意為贊揚、嘉許。其中:
官方或正式場合的稱贊
多用于上位者對下級的認可,或文人對德行的推崇。例如:
語義側重
強調公開、正式的肯定,而非一般性誇獎,常見于古代書信、奏章或碑文中。
若在古籍中遇到“襃許”,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褒揚認可”之義,并注意異體字現象。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查證。
《襃許》(bào x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吩咐、托付、命令、叮囑。它常常用于表達對他人的交代或請求。
《襃許》這個字由“衣”(衣服)部首和5個筆畫組成。
《襃許》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記載于《周禮·春官宗伯》篇。在古代,該詞用來指示對官員授予職權。
隨着時間的推移,《襃許》逐漸演變為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詞彙,用于表示向他人提出請求、命令、或表達對他人的期望。
《襃許》的繁體字為「襃許」。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襃」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在《康熙字典》中,它的寫法為「裦」。
1. 他襃許我照顧好這個孩子,好好教育他。
2. 老師襃許我們明天交作業。
一些常見的與《襃許》相關的詞彙有:
1. 襃囑(bào zhǔ):叮囑、囑咐。
2. 托付(tuō fù):把事情委托給他人負責。
3. 吩咐(fēn fù):口頭命令、囑咐。
4. 指示(zhǐ shì):命令、指令、表明方向。
與《襃許》有類似或相近意思的詞彙有:
1. 吩咐(fēn fù)
2. 囑托(zhǔ tuō)
3. 委托(wěi tuō)
4. 命令(mìng lìng)
與《襃許》相對的詞彙是:
1. 不許(bù xǔ):禁止、不允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