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恚悔的意思、恚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恚悔的解釋

悔恨。《百喻經·欲食半餅喻》:“譬如有人,因其饑故,食七枚煎餅,食六枚半已,便得飽滿。其人恚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飽足,由此半餅……設使半餅能充足者,應先食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恚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讀音為huì huǐ,其含義可結合字義和文獻用例綜合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因惱怒而産生的悔恨情緒,即因自己的行為或遭遇感到憤懑、懊悔。例如《百喻經》中描述一人因吃餅飽腹後反而懊惱“為何不先吃最後半塊餅”,以此諷刺執念導緻的悔恨。

  2. 字義拆解

    • 恚(huì):本義為憤怒、怨恨,如《說文解字》釋為“恨也”。
    • 悔(huǐ):指懊悔、後悔,如《論語》中“既往不咎”即隱含此意。
      合用時,“恚”強調情緒上的憤懑,“悔”側重心理上的懊惱,二者疊加更凸顯矛盾心理。
  3.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佛經故事或寓言,常以誇張情節揭示執念之荒謬。如《百喻經·欲食半餅喻》中,飽食者因糾結“最後半塊餅無用”而捶胸頓足,生動展現“恚悔”的徒勞性。

  4. 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解析或文學創作中,形容一種帶有不甘心的悔恨情緒,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探究佛教寓言中的諷刺手法,可參考、3、6提供的原文及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恚悔的意思

《恚悔》(huì huǐ)是一個古漢語詞語,用來形容因為内心的惋惜和懊悔而感到痛苦不堪的情緒。它傳達了一種深深的懊悔和愧疚感,表達了對于自己過去的錯誤和過失感到極度後悔。

拆分部首和筆畫

《恚悔》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恚(hui)和悔(huǐ)。

恚的部首是忄(心旁),由10畫組成。

悔的部首是忄(心旁),由10畫組成。

來源與繁體字

《恚悔》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出現,并延續至今。它由兩個意思相近但表示方式不同的古漢字組成。

在繁體字中,恚可以寫作懟,而悔可以寫作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恚的寫法有一些變種,例如“惠”和“慧”。而悔的古代寫法為“諱”和“毀”。

例句

1. 他犯下了嚴重的錯誤,深感恚悔。

2. 她對自己對不起的行為感到深深地恚悔。

3. 再沒有人比他更恚悔自己的愚蠢決定。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自恣(自私自行,不顧及他人)

近義詞:後悔

反義詞:滿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