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邪不正的言论。 宋 陆游 《贺莆阳陈右相启》:“小人虽有幸进,而善类常多;詖论亦或抵巇,而公议终胜。”
诐论(bì lùn)指偏颇不正、带有片面性或误导性的言论。该词属书面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见于古典文献研究与特定语境下的学术批评。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核心含义
“诐”本义为偏颇、不正,《说文解字》释:“诐,辩论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偏颇之言”。“论”指论述、观点。合称“诐论”即强调言论偏离中正立场,隐含主观片面或曲解事实的特性。
来源:《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第10册,第142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56页。
古典文献用例
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上》:“诐辞知其所蔽”,朱熹集注:“诐,偏陂也”。赵岐注进一步阐释:“诐论者,偏险不平之论”,指言论因立场偏斜而遮蔽真相。
来源:《孟子正义》(中华书局,2017年),卷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来源: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六》。
现代汉语中,“诐论”偶见于学术批评或文化评论领域,用以指代: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研社,2021年),第82页;语言学论文《论古代批评语汇的现代转化》(《语文研究》,2020年第3期)。
词汇 | 差异点 | 示例语境 |
---|---|---|
偏见 | 强调先入为主的成见 | 个人主观好恶 |
谬论 | 侧重结论错误,无关立场是否偏颇 | 逻辑或事实性错误 |
邪说 | 含道德否定,指违背主流价值观 | 异端学说 |
诐论 | 聚焦论述过程的片面性与倾向性 | 学术或政策讨论中的偏颇 |
来源:《汉语近义词词典》(北大出版社,2018年),第214页。
“诐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拼音:bì lùn
基本释义:指偏邪不正的言论()。
出处:宋代陆游在《贺莆阳陈右相启》中曾用此词,原文为“詖论亦或抵巇,而公议终胜”,意为尽管有偏激言论干扰,但公正的舆论最终会占上风()。
字义分解:
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其核心含义强调言论的偏激性,与“公议”(公正舆论)形成对比()。
安舒把臂绊马坑伴乐悲恼鼈鱼菜枯成团打块触目成诵春盛崔嵬存根荡幡蛋花汤兜拢讹阙二者不可得兼分土辅世复述伏枕龚工归尽贵少何在乎怀迟互为表里计绌方匮解心饥氓巾车之恩惊耍就名挤陷巨贾据蒺跨进浪士灵命芒锷渺然盘停平早三影山客神龙见首諟谕收科衰委送令岁火所缘贪纵涂金沱茶玩饰帷床蜗牛沃泉小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