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館的意思、三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館的解釋

(1). 漢武帝 時,丞相 公孫弘 開欽賢、翹材、接士三館,收羅人材。《西京雜記》卷四:“ 平津侯 ( 公孫弘 )自以布衣為宰相,乃開東閤,營客館,以招天下士。其一曰欽賢館,以待大賢;次曰翹材賢,以待大才;次曰接士館,以待國士。”

(2). 唐 有弘文(亦稱昭文)、集賢、史館三館,負責藏書、校書、修史等事項。 宋 因之,三館合一,并在崇文院中。 宋 鄭樵 《通志·總序》:“欲三館無素餐之人,四庫無蠹魚之簡,千章萬卷,日見流通。”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二》。

(3). 宋 設廣文、大學、律學三館,以為教育士子的機構。見《宋史·選舉志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館"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積澱的複合名詞,其含義隨時代演變呈現不同指向:

一、唐代官制體系中的核心機構 唐代"三館"指弘文館、崇文館與史館,承擔國家文化治理職能。弘文館掌校勘典籍、教授生徒(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崇文館專司東宮藏書整理,史館主修國史。三館并立體現唐代"文治"思想,據《新唐書·百官志》載,其建制規模達"藏書二十萬卷,學士十八人"。

二、宋代中央文化機構的延續與變革 北宋沿襲唐制但調整建制,将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統稱為"三館",聚于崇文院内。此時期三館職能擴展至典籍編纂、政策咨詢等領域,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其日常運作"日有校雠,月有課試"。元豐改制後并入秘書省,成為國家文獻管理體系中樞。

三、現代語境中的轉義應用 當代漢語中,"三館"多指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構成的文化設施群。教育部2023年數據顯示,全國備案"三館"機構已達6582處,這種組合稱謂體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發展。在地方志編纂中,常特指某地區三大标志性文化建築。

四、特殊曆史場景的指代 南北朝時期"三館"曾指國子學、太學、四門學三類教育機構,《魏書·儒林傳》記載其"分立三館,訓教胄子"。此釋義在現代考古文獻與曆史研究中仍具學術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三館”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因時代背景不同而有所變化,現代也衍生出新用法。以下是綜合不同時期的解釋:

一、古代官署機構

  1. 漢代
    漢武帝時期,丞相公孫弘設立欽賢館、翹材館、接士館三館,用于招攬人才。這被視為最早的“三館”,主要功能是選拔和儲備賢能之士。

  2. 唐代
    唐代的“三館”指弘文館(昭文館)、集賢院、史館,分别負責藏書、校勘典籍、編修史書等事務,是文化學術的核心機構。

  3. 宋代
    宋代将三館合并為崇文院,職能延續唐代,同時另設廣文館、太學、律學三館作為教育士子的機構,側重人才培養。


二、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三館”比喻學問廣博、造詣深厚,源自古代三館代表的文化權威性。


三、現代用法

當代“三館”可指具體文化設施,如濟南的圖書館、美術館、群衆藝術館,構成大型文化集群。這類用法與曆史含義無直接關聯,屬于現代公共文化體系的命名。


“三館”需結合語境理解:古代多指向官署或教育機構,現代則可能指文化場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西京雜記》或宋代《梁谿漫志》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悲吟飙發電舉裱匠避仇寵樹重現楚宮衣匆促湊錢得心應手底慎發電廠梵法販貿風雷之變粉面油頭龜策貴價龜田寒抖抖衡庫橫玉奸通澆慝駕鵲結蜣極界金珠九慮久念揆搆喇者麗娥流诳龍鳴獅吼亂騰騰盲冥明闇命屦昵好抛閃錢義其樂融融騎樓戚戚具爾拳足群願三統山龜生辰吉帖獸角疏客吐納王途望秩萬葉集五禽無學西安市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