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後的柿子。語本 南朝 梁 簡文帝 《謝東宮賜柿啟》:“懸霜照采,淩冬挺潤。”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 洪駒父 才而傲,每讀時輩篇什,大叫雲:‘使人齒頰皆甘。’其人喜而問之曰:‘似何物?’ 駒父 曰:‘不減樹頭霜柹。’人每頳面而去。”
“霜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霜後的柿子,常被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特定的意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霜柹”字面意為經過霜凍後的柿子。霜降後的柿子因經曆低溫,果肉更加甘甜且色澤鮮豔,常被古人用來比喻經時間沉澱後的美好事物。
文學引用與典故
引申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霜柹”還被賦予高潔、堅韌的象征意義,例如形容曆經考驗仍保持本真的事物,或暗喻文人風骨。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謝東宮賜柿啟》及宋代筆記《楓窗小牍》的原文片段。
《霜柹》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寒露或霜降時,果實成熟并出現露水的狀态。
《霜柹》由部首雨(yǔ)和木(mù)組成,拼音為shuāng(shuāng),共有12個筆畫。
《霜柹》一詞最早見于《爾雅·釋天》:“九月『霜柹』”,意為九月的露水覆蓋在果實上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霜柹》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根據《康熙字典》記載,古時候的《霜柹》寫作“霜歲”。其中,“霜”是指霜降之意,“歲”是指歲月年華。
秋風過檻時,院中柿子已算是《霜柹》。
雪霜、霜降、柹果、柹子。
霜降、露柉。
綠柿、生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