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對 唐 詩的分期,有初、盛、中、晚四期, 大和 (公元827年)以後為晚 唐 。也有僅分初、盛、晚三期的,以 元和 (公元806年)以後為晚 唐 。 宋 楊萬裡 《讀笠澤叢書二絕》詩之一:“晚 唐 異味同誰賞?近日詩人輕晚 唐 。” 宋 陸遊 《追感往事》詩:“文章光焰伏不起,甚者目謂宗晚 唐 。”
晚唐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通常指中國唐代(618-907年)的末期階段,具體時間範圍約為公元836年至907年唐朝滅亡。這一時期的政治、社會及文化呈現顯著衰變特征,具有以下核心内涵:
晚唐是唐代曆史分期的最後階段,與初唐、盛唐、中唐并列。其起點多以唐文宗開成年間(836年)或唐武宗會昌年間(841年)為界,終結于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标志唐朝正式滅亡。此分期源于史學界對唐代政治衰微、社會動蕩階段的界定。
宦官專權與黨争加劇
宦官勢力完全掌控禁軍(神策軍),甚至操縱皇帝廢立,如“甘露之變”(835年)後宦官仇士良專權。牛李黨争持續數十年,官僚集團内耗嚴重,導緻朝政癱瘓。
來源:《新唐書·宦官傳》《資治通鑒·唐紀》
藩鎮割據與民變爆發
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中央權威名存實亡。黃巢起義(875-884年)席卷全國,加速唐朝瓦解,最終形成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來源:《舊唐書·僖宗紀》《新唐書·黃巢傳》
詩歌風格的轉變
以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為代表,詩風轉向含蓄隱晦、感傷頹靡。李商隱開創無題詩與朦胧象征手法(如“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反映時代沒落感。杜牧詠史懷古詩(如《泊秦淮》)暗含對時局的批判。
來源:《滄浪詩話》《唐詩品彙》
詞體文學的興起
溫庭筠作為“花間派”鼻祖,推動詞從民間曲調向文人創作轉型,主題多閨怨離愁,預示宋代詞的發展方向。
來源:《花間集序》《中國文學史》
晚唐标志着中國中古社會的轉折點:均田制崩潰、門閥士族衰落、科舉制成熟,為宋代平民社會奠定基礎。其文化成就雖處亂世,卻深刻影響後世文學與藝術表達。
來源:《劍橋中國隋唐史》《中國通史簡編》
“晚唐”一詞可從文學分期與曆史分期兩個角度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時間範圍
文學特征
晚唐詩風以秾麗纖巧為主,注重形式雕琢,情感多隱晦感傷。宋代文人如楊萬裡曾評價“詩至晚唐而工”,反映了其藝術技巧的成熟。代表詩人包括李商隱、杜牧、溫庭筠等。
時間界定
史學界通常将安史之亂後(763年)至唐朝滅亡(907年)視為晚唐,共約150年。部分文獻以875年黃巢起義為晚唐起點。
社會特征
晚唐文化呈現末世哀婉基調,文人作品常流露對盛唐的追憶與對現實的無奈。例如李商隱的朦胧詩、杜牧的詠史詩,均體現了這一時代特質。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事件(如永貞革新、唐诏之戰),可參考等來源。
柏屏本分官逋遷蔔數隻偶唱卯襯施錢出性大方之家達幹甸兒砥績敵酋堵搡犯床根皮,根被骨髓環形毀形滅性解發驚耍近交遠攻決科機要狙喜拘虛開置昆邱塄堰樂飲量功領東輪回磨漫着梅蘭芳名同實異木鵰内職能動性袢燠撲取傾觖青秋乳兒三包三環路賞家沙鳥山芎是非颠倒詩經四大發明素波唐槐秋髫穉聽履推定玩樂想到下愚不移脅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