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漢 時 西域 諸國。大部在今 新疆維6*吾爾自治區 境内。《漢書·西域傳序》:“ 西域 以 孝武 時始通,本三十六國,其後稍分至五十餘,皆在 匈奴 之西, 烏孫 之南。” 王先謙 補注:“三十六國者: 婼羌 、 樓蘭 、 且末 、 小宛 、 精絶 、 戎盧 、 扜彌 、 渠勒 、 于闐 、 皮山 、 烏秅 、 西夜 、 子合 、 蒲犁 、 依耐 、 無雷 、 難兜 、 大宛 、 桃槐 、 休循 、 捐毒 、 莎車 、 疏勒 、 尉頭 、 姑墨 、 溫宿 、 龜茲 、 尉犁 、 危須 、 焉耆 、 姑師 、 墨山 、 劫 、 狐胡 、 渠犁 、 烏壘 。”
(2).指古代相傳的海外三十六國。《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有 修股民 、 天民 、 肅慎民 、 白民 、 沃民 、 女子民 、 丈夫民 、 奇股民 、 一臂民 、 三身民 ;自西南至東南方,有 結胸民 、 羽民 、 讙頭國民 、 裸國民 、 三苗民 、 交股民 、 不死民 、 穿胸民 、 反舌民 、 豕喙民 、 鑿齒民 、 三頭民 、 修臂民 ;自東南至東北方,有 大人國 、 君子國 、 黑齒民 、 玄股民 、 毛民 、 勞民 ;自東北至西北方,有 跂踵民 、 句嬰民 、 深目民 、 無腸民 、 柔利民 、 一目民 、 無繼民 。”上述國名,出自傳聞,無可考。但後世小說如《西遊記》《鏡花緣》等,多沿襲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十六國漢語 快速查詢。
“三十六國”一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兩層主要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定義
指西漢時期分布在今新疆及中亞地區的城邦和遊牧政權,最初記載于《漢書·西域傳序》。漢武帝時期張骞通西域後,這些國家逐漸與漢朝建立聯繫,後隨曆史變遷分裂為五十餘國。
地理範圍
主要位于天山南北、塔裡木盆地周邊及帕米爾高原,包括今新疆大部及中亞部分地區。
部分國家舉例
根據《漢書》補注,三十六國包括:
曆史演變
出處
源自《淮南子·墬形訓》,描述為神話地理概念,包含四類奇異國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國家興衰或神話傳說細節,可查閱《漢書》《淮南子》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
《三十六國》是一個詞組,指的是中國曆史上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的一段時間,期間曆史上出現了三十六個政權相繼建立和滅亡的局面。
《三十六國》的詞組可以拆分為三個漢字:三(sān),十(shí),六(liù)。
其中,“三”是一個漢字,讀音為(sān),部首為一(亅),總筆畫為3。
“十”是一個漢字,讀音為(shí),部首為十(十),總筆畫為2。
“六”是一個漢字,讀音為(liù),部首為八(八),總筆畫為4。
《三十六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中國分裂成多個政權,這些政權的統治者相繼建立和滅亡,形成了三十六個政權更疊的局面。
《三十六國》是《三十六國》的繁體字寫法,兩者表示的意思相同,隻是書寫形式不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三”、“十”、“六”三個漢字的基本形狀與現代漢字相似,隻是筆畫有些微小的變化。
1. 《三十六國》是中國曆史上政權更疊頻繁的一個時期。
2. 在《三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政權建立和滅亡的速度很快。
1. 三國演義
2. 十八羅漢
3. 六經
1. 三國時期
2. 三晉時期
3. 三世紀
1. 一統天下
2. 統一政權
3. 隋唐時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