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累的意思、苦累的详细解释
苦累的解释
(1).困苦劳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编审·总论》:“穷民常处其苦累,而绅衿常处其乐利。”《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前在 浙江 ,但见那些办工的官员,实在差勤苦累。” 梁启超 《中国改革财政私案》第四:“国家虽贫,岂争此百万而使人民受无穷之苦累乎?”
(2).使人受苦受累。《清史稿·恂勤郡王允禵传》:“前为大将军,苦累兵丁,侵扰地方,糜费军帑。”
词语分解
- 苦的解释 苦 ǔ 像胆汁或黄连的滋味,与“甘”相对:甘苦。苦胆。苦瓜。 感觉难受的:苦境。苦海(原为佛教用语,后喻很苦的*********。苦闷。含辛茹苦。吃苦耐劳。苦恼。 为某种事所苦:苦雨。苦旱。苦夏。苦于(a.对某种
- 累的解释 累 é 〔累累〕.连续成串,如“果实累累”;.颓丧的样子,如“累累若丧家之犬”。 〔累赘〕.多余,不简洁,如“文字累累”;.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的事物,如“负重登高,不胜累累”(“ 赘”均读轻声)。 乏
专业解析
"苦累"是一个具有方言色彩的汉语词汇,主要在河北中南部、山西部分地区等地方使用,其含义根据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
辛苦劳累 (形容词或描述性短语):
- 这是"苦累"最核心的含义。它形容人身体或精神上非常辛苦、疲惫、操劳的状态。
- 构成分析: "苦"指辛苦、艰难;"累"指疲劳、负担重。两者结合,强调身心承受的双重压力。
- 示例:
- "他干了一天力气活,感觉特别苦累。" (形容身体疲惫)
- "照顾生病的孩子,妈妈心里苦累得很。" (形容身心俱疲)
- "这工作太苦累了,挣得又不多。" (形容工作艰辛)
-
一种地方特色食物 (名词):
- 在河北中南部等地,"苦累"也指一种传统的农家饭食。
- 制作方法: 通常是将野菜(如榆钱、槐花、苋菜、红薯叶等)或蔬菜叶子洗净,拌上少量玉米面、高粱面或其他杂粮面粉,撒上盐,搅拌均匀后上锅蒸熟。
- 食用方式: 蒸熟后,可以直接吃,或者拌上蒜泥、醋、香油等调料食用。它曾是困难时期填饱肚子的主食,现在则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特色小吃。
- 名称由来: 这种食物得名"苦累",据说是因为它用料简单(甚至有些苦涩的野菜)、制作省事,能帮助人们在艰苦劳作后快速补充体力,缓解辛苦("累"),故名"苦累"。
总结来说,"苦累"一词的核心语义围绕着"辛苦"与"疲惫"。 作为形容词,它直接描述这种状态;作为名词(特定方言区),它指代一种源于艰苦生活、用于缓解辛苦的朴素食物。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代的是身体感受还是地方食物。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该权威词典虽未直接收录"苦累"词条,但其对"苦"、"累"及方言词汇的收录原则是理解该词构成的基础)。
- 许宝华, & 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该大型方言词典是收录和解释如"苦累"这类具有地域特色词汇的权威参考,详细记载了其在不同方言区的语义和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苦累”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一、基本含义
指经历艰辛劳苦,非常辛苦,由“苦”(痛苦、困苦)和“累”(劳累、疲倦)组合而成,强调身心双重疲惫的状态。
二、详细解释
-
困苦劳累
形容生活或工作中承受的艰难与疲乏。例如:
- 清代《福惠全书》提到“穷民常处其苦累”,反映底层民众的艰辛。
- 梁启超曾用“人民受无穷之苦累”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
使人受苦受累
作动词时,表示让他人陷入困顿。例如:
- 《清史稿》批评某官员“苦累兵丁,侵扰地方”,指责其行为加重他人负担。
三、使用场景
- 描述个人经历:如“多年打拼,饱尝苦累”。
- 社会批评:用于揭示制度或政策对群体的压迫,如“苛税苦累百姓”。
- 文学表达:增强对人物处境或历史背景的刻画。
四、其他相关
在河北南部方言中,“苦累”也指一种混合蔬菜与面粉蒸制的特色小吃,但此含义使用范围较窄,且与词的本义无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福惠全书》《清史稿》等原始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哀荒败羣彪形大汉博望烧屯倡獗长楸城保承业春花秋实窜逸大客车德厚得民地窨断线鹞子儿女债沸溢封行高架桥寡拉顾反姑爷爷汗气熇燥花街花麻调嘴惠恤魂台家醪剪断稷官积日累久聚众滋事堪达罕崃嵦累叶沥诚卵细胞满密没脸米黄孽障种子旁行书朴醇丕时亲离众叛人面竹散粜上桩神品食称手脚无措竖貂束藴乞火调频立体声广播亭子间屯夕温伟仙妓险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