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亦名四谛。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貨,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槃境界的正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無苦集滅道。”《法苑珠林》卷二五:“﹝ 阿難 ﹞見鳥聰黠,為説四諦,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是佛教核心教義“四聖谛”(亦稱四谛)的總稱,包含對人生苦難本質及其解脫路徑的闡釋。以下是分項解析:
四聖谛被稱為佛陀初轉法輪時宣說的根本教義(初輪),是佛教徒修行的基礎框架。其邏輯可概括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構成從認知到實踐的完整體系。在《心經》中,“無苦集滅道”則進一步闡釋了空性超越二元對立的終極真理。
《苦集滅道》是佛教中的一種概念,用以說明人們如何擺脫苦難,達到解脫的境地。這個詞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苦集滅”和“道”。
• 苦,《苦集滅道》的第一個字,拆分部首為艹,總共3個筆畫; • 集,《苦集滅道》的第二個字,拆分部首為⺈,總共12個筆畫; • 滅,《苦集滅道》的第三個字,拆分部首為火,總共13個筆畫; • 道,《苦集滅道》的最後一個字,拆分部首為⻌,總共7個筆畫。
《苦集滅道》這個詞來源于佛教四聖谛中的第一聖谛,又稱為“苦聖谛”。佛教認為,人生存在苦難是不可避免的,隻有通過認識苦難的存在、明白苦難的原因,并且遵循“集滅道”的方法,才能達到解脫。
《苦集滅道》的繁體字分别為「苦集滅道」。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苦」字的寫法略有變化,以「酷」作為部首,總共由13個筆畫組成。
• 心煩苦悶,希望通過學習佛法來理解「苦集滅道」。 • 隻有修行才能走出「苦集滅道」的迷茫。
除了《苦集滅道》這個詞外,還可以組成以下詞彙: • 苦的組詞:苦難、高苦低樂、苦楚; • 集的組詞:集中、集體、集思廣益; • 滅的組詞:滅亡、滅絕、湮滅; • 道的組詞:道德、道路、入道。
• 《巧集滅道》 • 《悲集滅道》 • 《苦集滅途》 這些詞都與《苦集滅道》有着相似的意義,用以描述人們擺脫苦難的修行方法。
《苦集滅道》的反義詞可能是「苦難陷入」,逆向表達了無法擺脫苦難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