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亦名四谛。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貨,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槃境界的正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無苦集滅道。”《法苑珠林》卷二五:“﹝ 阿難 ﹞見鳥聰黠,為説四諦,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又稱“四聖谛”)是佛教核心教義,源自梵語“Catvāri Āryasatyāni”,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指世間本質為苦。佛教認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五蘊熾盛。
來源:東漢安世高譯《增一阿含經》卷十七:“雲何苦谛?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大正藏》第2冊)
“集”即招聚、根源,指苦的成因。佛教認為貪(貪欲)、嗔(憎恨)、癡(愚昧)三毒是衆生輪回受苦的根本。
來源:玄奘譯《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九:“集谛謂有漏因,即業煩惱。”(《大正藏》第27冊)
“滅”指滅除煩惱,達到涅槃寂靜的境界,即苦的止息。
來源:《雜阿含經》卷十五:“滅谛者,貪欲永盡,嗔恚永盡……”(《大正藏》第2冊)
“道”即解脫之道,指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為滅苦的實踐方法。
來源:鸠摩羅什譯《中論》卷四:“以是八法,得至涅槃。”(《大正藏》第30冊)
苦谛為果,集谛為因,滅谛是目标,道谛是方法,共同構成佛教修行的根本框架。唐代窺基在《大乘法苑義林章》中“四谛者,苦集滅道。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大正藏》第45冊)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引用均标注佛典出處及《大正藏》冊次,讀者可通過CBETA數據庫或權威出版社紙質文獻查證。)
“苦集滅道”是佛教核心教義“四聖谛”(亦稱四谛)的總稱,包含對人生苦難本質及其解脫路徑的闡釋。以下是分項解析:
四聖谛被稱為佛陀初轉法輪時宣說的根本教義(初輪),是佛教徒修行的基礎框架。其邏輯可概括為“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構成從認知到實踐的完整體系。在《心經》中,“無苦集滅道”則進一步闡釋了空性超越二元對立的終極真理。
哀厲岸獄頒賜孛孛丁不那蒼龍暢銷貨得放手時須放手的稿燈穗凋罄跌退東北平原發揚蹈勵傅婢港魚感銘歌仔戲恭孝故器姑姊妹還策黑夜回交節推雞卵儁捷踞峙垲壤空頭漢匡導悃誠郦元龍骧将軍梅花眼免省目不忍見配音演員貧忙毗益匹紙破瓦頹垣敲碁秋羅讓職桑葉冠騷人墨士埽緷神考時變拾陳蹈故侍讀學士食膳石研關送令天沖瓦占吳嶽遐超鮝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