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杪忽 ”。
“杪曶”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字源和文獻用例中推測:
拆分釋義
組合詞義 二字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極細微的末端”,常代指極其短暫的時間或極微小的計量單位。例如:
使用背景 該詞屬于古漢語專業詞彙,現代漢語已罕用,僅存于部分典籍或學術讨論中。若需精确解讀,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并參考《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工具書查證字形演變。
《杪曶》(mǎo h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盡頭”。它源自《莊子·西樓》:“骊山北之盡頭,有大澤焉,稱曰東海。”意為骊山北方的盡頭,有一個大澤,被稱為東海。
《杪曶》的部首是木(mù),共有11個筆畫。
《杪曶》在古代寫法中為“杪”,為表意字,代表極高的位置。而“曶”可以表示一種用木材築成的奢華華宅。
古代的《杪曶》分别由“木”和“曶”組成。其中,“木”代表這個詞的意義和概念,而“曶”則表示形容詞,用以修飾“杪”。
他來到了大山的杪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偉大和遼闊。
組詞:“杪末”(mǎo mò)表示盡頭、末端。
近義詞:“盡頭”、“終點”
反義詞:“開端”、“起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