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孫。《後漢書·方術傳上·折像》:“君三男兩女,孫息盈前,當增益産業,何為坐自殫竭乎?” 宋 司馬光 《晚食菊羹》詩:“嘗聞 南陽山 ,有菊環清泉。居人飲其流,孫息皆華颠。” 宋 黃庭堅 《寄老庵賦》:“寄吾老於孫息,厭羣雛之嗸嗸。” 金 元好問 《挽趙參謀》詩之二:“雅道湮沉易,幽光發越難。高門有孫息,玉立看儒冠。”
“孫息”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子孫後代”,包括孫子和兒子,也可泛指家族的後裔。其中“孫”指孫子(子女的兒子),“息”古義為子嗣,合起來強調家族血脈的延續。
擴展象征
在中國文化中,該詞承載着家族繁榮、人丁興旺的寓意,常見于表達對後代繁衍的期許或描述家族昌盛的場景。
文獻記載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作品或傳統語境中,常見于描述家族延續、祭祀傳承或表達對後代繁盛的贊頌。
現代漢語中,“孫息”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研究古籍或涉及傳統文化時仍可能遇到,其核心意義與“子嗣”“後裔”相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等古籍原文(參考來源:、3、5)。
孫息,是一個中文詞彙,有着豐富的含義。它可以指代人名,也可以表示相關的概念、理論或者事物。
《現代漢語字典》将孫息的部首分為一部,其筆畫數為五畫。
《孫息》一詞的來源較為古老,最早見于《尚書·約法》一篇,意指東方的水流。後來逐漸演變為姓氏或指代特定的人名。
孫息的繁體字為「孫息」。
在古時候,孫息的寫法可能存在多種形式,包括「孫隙」、「荪窸」等等。
1. 他的名字叫做孫息,是我們學校的校長。
2. 在這個理論中,孫息被引用為基礎概念。
孫息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其作為名字或特定概念的引申詞彙使用較多。
孫息的近義詞可能根據具體語境而變化,一般來說,和孫息相關的近義詞可能在名字方面較多,例如孫同、孫熙等。
孫息作為姓氏或特定概念,通常不對應特定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