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撲棱 ”。1.禽鳥張翅拍打貌。《詩刊》1977年第2期:“驚得鳥雀撲楞飛,震得桃花簌簌掉。”《人民文學》1977年第11期:“大白鵝一看主人追得急,便向陡峭的溝坡上竄,撲棱着翅膀往上爬。” 顧笑言 《你在想什麼?》十三:“ 郝 家的鴨子、大鵝……嘎兒嘎兒地叫着,撲棱着翅膀。”
(2).引申指像翅膀般張開。 李準 《李雙雙小傳·不能走那條路六》:“特别是他跟前的一塊高粱,穗子撲楞開像一篷小傘。”
(3).猶折騰,掙紮。 郭澄清 《大刀記》第一章:“ 老梁 呀,照你過去那麼個撲棱法,别說是再撲棱二十年,你就算撲棱到老死,也是白撲棱呀!” 紮拉嘎胡 《小白馬的故事》:“小白馬蹬着四隻蹄子,撲楞一下,就站起來了。”
“撲楞”是一個多義形容詞,主要描述物體或人的動态,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若需更多例句或學術引用,可查閱《現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撲楞》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物體發出輕微的撞擊或碰撞的聲音。
《撲楞》的部首是手字旁(扌)和木字旁(木),總共有7個筆畫。
《撲楞》最早出現在《*********》一書中,用以描寫碰撞的聲音。
《撲楞》的繁體字為「撲棱」。
在古代漢字中,有時将「撲」寫作「仆」,将「棱」寫作「皿山木」或「山目」。
1. 他走路的時候腳步輕輕,一點聲音都沒有,就像貓兒踩在棉花上,根本沒有一點撲楞聲。
2. 那隻小鳥撞到窗戶上,發出了一聲撲楞,吓了我一跳。
撲通、一撲、撲閃、撲倒、楞頭等。
撞擊、碰撞、砰、啪
安靜、輕柔、緩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