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避李的意思、避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避李的解釋

《舊唐書·李泌傳》:“﹝ 泌 ﹞權逾宰相……尋為中書令 崔圓 、倖臣 李輔國 害其能,将有不利於 泌 。 泌 懼,乞遊 衡山 ,優詔許之。”後用作良臣避害之典。 清 王夫之 《南嶽賦》:“ 鄴侯 避 李 而挂冠, 緻堂 卻 檜 而躡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避李"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因敬畏某人而主動回避。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避李(bì lǐ)

指因敬畏他人德行或威儀而主動避讓,避免與其直接接觸。該詞帶有褒義,強調對賢者或清官的敬重态度。


二、典故溯源

典出《晉書·李膺傳》:

東漢名臣李膺任河南尹時,執法嚴明,清正剛直。下屬官吏聞其威名,"自膺到邊,皆望風懼服,先時畏避李官"(參考《晉書·卷六十七》)。其中"李官"即指李膺,後縮略為"避李",成為敬賢避讓的代稱。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

唐代駱賓王《上兖州啟》亦用此典:

"雖複投竿垂餌,憚結網于任棠;避李嫌名,懼行刑于暴室",以"避李"暗喻對賢者的敬畏。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駱臨海集箋注》)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避李:謂因敬畏而回避。典出《後漢書·李膺傳》。

    例證:清·顧炎武《贈路光祿太平》詩:"避李慚輕俠,辭金憶直臣。"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辭源》(修訂本)

    避李:東漢李膺為官清正,人皆畏避,故稱。後泛指對賢者的敬畏回避。

    (來源:商務印書館)


四、文化延伸

該詞承載傳統"敬賢"思想,常見于古代詩文:


五、現代使用提示

作為曆史詞彙,"避李"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多出現于研究文獻或仿古創作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敬賢避讓的深層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避李”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所側重,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詞義來源

  1. 曆史背景
    該詞出自《舊唐書·李泌傳》。唐代名臣李泌因才能出衆遭中書令崔圓、權臣李輔國排擠,為避免災禍主動請求隱退衡山,後成為“良臣避害”的典型事例。

  2. 典故演化
    清代王夫之在《南嶽賦》中以“邺侯避李而挂冠”引用此典,進一步強化其象征意義。


二、核心釋義


三、用法特點

  1. 文學引用
    多用于曆史評論或文學作品中,如清代文人評價官場生态時借用此典。
  2. 適用場景
    強調在複雜環境中主動退讓以保全自身,帶有褒義色彩,常見于對曆史人物的評價。

四、示例參考


該詞核心圍繞曆史典故展開,需注意區分其與民間通俗解釋的差異。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或王夫之相關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白浄白脫油膀浪壁繭草室成幫結隊誠節倒因為果大秋作物德厚流光陡險放哨負重含汙改換頭面膏粱錦繡肱骨駭俗寒荒洪湍虹雨吼疾華孽還陽加被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僭奢見形雞禍靜局觐親矜宥酒癖具悉抗正鄰并陵弱六蜚明惠鳥意女飐錢串子奇解清軌清行寝門犬牙盤石如釋重負桑榆之禮三九省納失手屬連搜伏梭胡王族萎哲吳均體相戛香籠賢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