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避李的意思、避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避李的解释

《旧唐书·李泌传》:“﹝ 泌 ﹞权逾宰相……寻为中书令 崔圆 、倖臣 李辅国 害其能,将有不利於 泌 。 泌 惧,乞游 衡山 ,优詔许之。”后用作良臣避害之典。 清 王夫之 《南岳赋》:“ 鄴侯 避 李 而挂冠, 致堂 却 檜 而躡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避李"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敬畏某人而主动回避。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角度解析其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避李(bì lǐ)

指因敬畏他人德行或威仪而主动避让,避免与其直接接触。该词带有褒义,强调对贤者或清官的敬重态度。


二、典故溯源

典出《晋书·李膺传》:

东汉名臣李膺任河南尹时,执法严明,清正刚直。下属官吏闻其威名,"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时畏避李官"(参考《晋书·卷六十七》)。其中"李官"即指李膺,后缩略为"避李",成为敬贤避让的代称。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

唐代骆宾王《上兖州启》亦用此典:

"虽复投竿垂饵,惮结网于任棠;避李嫌名,惧行刑于暴室",以"避李"暗喻对贤者的敬畏。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骆临海集笺注》)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避李:谓因敬畏而回避。典出《后汉书·李膺传》。

    例证:清·顾炎武《赠路光禄太平》诗:"避李惭轻侠,辞金忆直臣。"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辞源》(修订本)

    避李:东汉李膺为官清正,人皆畏避,故称。后泛指对贤者的敬畏回避。

    (来源:商务印书馆)


四、文化延伸

该词承载传统"敬贤"思想,常见于古代诗文:


五、现代使用提示

作为历史词汇,"避李"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出现于研究文献或仿古创作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敬贤避让的深层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避李”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侧重,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词义来源

  1. 历史背景
    该词出自《旧唐书·李泌传》。唐代名臣李泌因才能出众遭中书令崔圆、权臣李辅国排挤,为避免灾祸主动请求隐退衡山,后成为“良臣避害”的典型事例。

  2. 典故演化
    清代王夫之在《南岳赋》中以“邺侯避李而挂冠”引用此典,进一步强化其象征意义。


二、核心释义


三、用法特点

  1. 文学引用
    多用于历史评论或文学作品中,如清代文人评价官场生态时借用此典。
  2. 适用场景
    强调在复杂环境中主动退让以保全自身,带有褒义色彩,常见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四、示例参考


该词核心围绕历史典故展开,需注意区分其与民间通俗解释的差异。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旧唐书》或王夫之相关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百分比白象简班声贬裁表极标卖笔材裁当仓英操量酬贺春运大从打嘴仗都辖对籴儿女情多放释猦貍风吟庚信怪丽趹步好汉黄桦弓鹄箭胡子传、柳隆卿剪刀差洁精跽跪几诃金正积仁浚洫举莛扣钟开斋节烂柯仙客醴齐庐帐貌冠木芙蓉扑挑窃虫祈胜仁者乐山三索涉想释累衰翁水晶鲙述职四边形袒护讬势顽痹亡辜文行咸解小钢炮小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