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矜憐寬宥。《後漢書·劉恺傳》:“宜蒙矜宥,全其先功。” 金 王若虛 《君事實辨下》:“ 明皇 時, 張瑝 、 張秀 亦以父讐殺 楊 汪 ,議者多言宜加矜宥。” 清 洪昇 《長生殿·仙憶》:“煩仙子轉奏月主,説我塵凡舊譜,不堪應命,伏乞矜宥。”
“矜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īn yòu,主要用于表達對他人寬恕或憐憫的請求,常見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本或特定文學創作。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結合語境選擇更通用的詞彙(如“懇請諒解”)。
總結來看,“矜宥”更強調外部主體對自身的寬容,而非自我安慰。需注意不同解釋來源的權威性差異,建議優先參考古籍用例及中等權威性資料。
《矜宥》是一個漢語詞彙,含有寬恕、寬容、寬宥的意思。形容一個人對他人的過錯或錯誤行為能夠寬容包容,不計較,給予寬恕和原諒。
《矜宥》這個字由石部和宀部組成。石部是右邊的部首,宀部是上面的部首,石部讀音為“dan”,宀部讀音為“mian”。總共由12個筆畫組成。
《矜宥》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經典文化和儒家思想。它是從《大學》中的一句話:“矜人之寬則矜人之聰”中演變而來,意味着寬容的人才是智慧的人。
繁體字的《矜宥》為「矜容」,與簡體字的發音和意思相同。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矜宥》的寫法為「矜罝矽」,由于字形演變,現代寫法變為了「矜宥」。
1. 他寬宥了我多次的錯誤,給了我改過自新的機會。
2. 父母的矜宥讓兒子明白了自己的錯誤,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
3. 在人際關系中,寬容和寬宥是維持和諧的關鍵。
1. 矜情 - 形容某人因得到寬恕或原諒而感到激動或感恩。
2. 寬饒 -指對他人的錯誤或缺點表現出寬容和仁慈。
3. 寬厚 - 形容對他人待人寬容、大度的品質。
寬容、寬恕、恕懷、寬容大度
苛刻、嫉妒、報複、複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