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旍的意思、幹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旍的解釋

幹旌。《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太祖 乃還救 譚 ,十月至 黎陽 ”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何寤青蠅飛於幹旍,無極遊於二壘,使股肱分為二體,背膂絶為異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旍(gān jīng)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一種古代儀仗用旗。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幹旍(又寫作“幹旌”)指古代用牦牛尾或五彩鳥羽裝飾竿頭的旗幟,屬儀仗禮器的一種。其形制為長竿頂端綴有旄尾或羽飾,用于帝王出行、祭祀或招納賢士的儀式中。

詞源構成:

二、文獻出處與用途

  1. 《詩經·鄘風·幹旄》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

    此處的“幹旄”與“幹旌”同類,為大夫招賢所用儀仗。鄭玄箋注:“幹旄之旗,以招賢者。”

    (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詩經》原文)

  2. 《周禮·春官·司常》

    記載“九旗”制度,其中“全羽為旞,析羽為旌”,說明“旌”以羽毛為飾,屬禮制旗幟。

    (來源:中華書局《周禮注疏》)

三、字形演變考據

“旍”為“旌”的異體字,見于《康熙字典·方部》:“旍,同旌。”漢碑及敦煌寫卷中多見二者混用,如《張遷碑》“幹旄旌旗”即作“幹旄旍旗”。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二版)

四、權威工具書釋義


引用文獻來源:

  1. 《詩經》電子文本 - ctext.org
  2.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4.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注:因部分古籍原書無線上鍊接,僅标注文獻名稱;《詩經》《周禮》采用權威學術平台公開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幹旍”一詞在現有公開文獻和常見詞典中暫無明确記載,可能屬于生僻古漢語詞彙或特定語境下的組合詞。根據構詞法和類似古漢語詞彙的規律,可嘗試拆解分析:

  1. 單字解析

    • 幹:古漢語中多指盾牌(如“幹戈”),引申為防禦、冒犯或幹預;
    • 旍:同“旌”,指古代用牦牛尾或羽毛裝飾的旗幟,常用于儀仗或指揮軍隊。
  2. 組合推測
    結合類似結構詞彙(如“幹戈”“幹戚”),“幹旍”可能有兩種含義:

    • 軍事象征:盾與旗幟的組合,代指戰争或軍隊指揮權;
    • 禮儀用具:用于祭祀或典禮的盾與旌旗,象征權力或儀式功能。
  3. 建議補充
    由于缺乏直接文獻支持,建議進一步查閱《說文解字》《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或結合具體古籍上下文确認其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虿尾蟲察恕成王敕警赤闌橋捶表廚監辭嚴氣正寸丹大計小用登台等閑人家鵰鞍多忌多曆年所發題奉賜黂緼高等動物膏火之費恭饬廣城規圖國寶邯鄲虱黑豸闳襟嘩啦棒貨色蠒絲牛毛教職駕士解除近族舊恨新愁酒人保雷蟄鈴铛心離人劉累留戀不舍鹿皮袷妹壻耐用南齋弄丸破斧缺斨前宵起覇親信秋谳肉角生态危機疏稾水牀鎖頓踏空天津條約條章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