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明道理。《淮南子·要略》:“凡属书者,所以窥道开塞,庶后世使知举错取捨之宜适。”
亦作“ 窥导 ”。谓察其意而加以诱导。《孔子家语·贤君》:“佞臣諂諛,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汉书·元帝纪》:“ 淮阳王 舅 张博 、 魏郡 太守 京房 坐窥道诸侯王以邪意,漏泄省中语。 博 要斩, 房 弃市。” 颜师古 注:“道读曰导。” 王先谦 补注:“窥其意而导之。”
“窥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来源和用法区分:
一、基本含义(探明道理)
核心释义
指通过观察、研究来探求或阐明道理,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淮南子·要略》提到“窥道开塞”,即通过著书阐明道理、疏通思想阻塞。
历史用例
二、引申含义(窥视隐私)
现代语境扩展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引申为“通过不正当手段窥探他人隐私”,如偷窥通信、窃取秘密等。
使用注意
此用法多见于非权威性释义,可能与原义存在偏差,需根据上下文判断是否含贬义。
总结
建议优先采用“探明道理”这一传统释义,若涉及隐私相关语境,需明确标注引申义来源。学术或古文场景中,建议参考《淮南子》《汉书》等经典文献用法。
窥道是一个汉字词语,由“窥”和“道”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窗和辵,总共有16个笔画。
1. 来源:窥道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春官·司寇》中,意为“监视、管制”。后来逐渐演变为“窥视、瞭望”的意思。
2. 繁体:窺道(台湾)、窺道(香港)是窥道的繁体写法。
3.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窥道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有时候会将“道”写作“鳥”,在“窺”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管道的形状。
4. 例句:
a. 他偷偷地窥道对面的房子,好奇地看着窗内的情景。
b. 他们用望远镜窥道远处的飞机,试图辨认它们的型号。
5. 组词:窥道可以与其他汉字组成各种词语,例如:窥伺(偷窥、监察)、窥探(偷窥、侦查)、窥视(偷窥、观察)。
6. 近义词:窥道的近义词包括窥伺、窥视、窥探。
7. 反义词:窥道的反义词可以是正视、忽视、无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