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真实的言辞。《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子之家事治,言於 晋国 无隐情,其祝史陈信於鬼神无愧辞。” 唐 白居易 《议文章》:“碑誄有虚美愧辞者,虽华虽丽,禁而絶之。”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噫!无实之誉,君子不以为荣;无实而誉人,君子谓之愧辞。”
“愧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愧辞”在不同语境中有双重含义:现代偏向谦逊的辞职或谢绝行为,古代则多用于批判虚假言辞。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向。
愧辞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愧(心)和辞(词)。其中,“愧”字的部首是心,共有9个笔画;“辞”字的部首是言,共有11个笔画。
愧辞的意思是对自己的过错或不足感到羞愧,并表达悔过之情。用于表示因自己的过失而向别人道歉或辞去职位,以示反省和忏悔。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系述以愧辞,反覆自解。”说明愧辞这个词在古代就有使用。
在繁体字中,“愧”字保持了相同的形状,而“辞”字的“辡”部在繁体中变成了“辤”。所以在繁体中写作“愧辤”。
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愧”字写作“”,“辞”字写作“⺗”,并且他们的笔画数目也有所不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汉字的演变,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逐渐统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愧辞的例句:
与“愧辞”相关的一些词语包括:懊悔、自责、忏悔等。这些词语表达了对过错的忏悔和内疚之情。
与“愧辞”相反的是“洋洋得意”或“毫不在意”,这些词语表示对自己的行为或处境感到骄傲满足,没有一丝愧疚之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