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朱熹 集傳:“藎,進也,言其忠愛之篤,進進無已也。”本謂王所進用之臣,後引申指忠誠之臣。 唐 白居易 《韓愈等二十九人亡母追贈國郡太夫人制》:“生此哲人,為我藎臣,率由茲訓,教有所自,恩不可忘。” 清 薛福成 《強鄰環伺謹陳愚計疏》:“蓋既經藎臣碩輔,内外合謀,苦心經營者亦逾二十年, 中國 之聲威稍稍異於疇昔。”
“荩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來源可歸納如下: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荩臣,無念爾祖。”。這裡的“荩臣”指周文王所任用的賢能臣子。
本義與演變
讀音與注音
拼音為jìn chén,注音符號為ㄐㄧㄣˋ ㄔㄣˊ。
應用示例
如《明史·嶽正傳》中評價官員:“此荩臣也”,即用其引申義,贊其忠誠品格。
該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指向(如側重才能或忠誠)。
《荩臣》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忠誠的臣子。
《荩臣》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臣》。
《荩臣》總共有11個筆畫。
《荩臣》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曆史中的臣子文化。在古代社會中,臣子是國家的基本組成部分,他們以忠誠于君主為責任,盡心盡力為國家盡忠職守。
《荩臣》的繁體寫法為「藎臣」。
古時候《荩臣》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一些變體寫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書法作品和古籍中。
1. 忠誠是一個荩臣最重要的品質。
2. 他表現出了一個忠誠的荩臣的奮鬥精神。
3. 曾經的曆史上有很多荩臣的事迹被人們廣泛傳頌。
1. 荩臣之心
2. 忠誠的荩臣
3. 荩臣義舉
1. 忠臣:指忠心耿耿,為國家或君主盡忠職守的臣子。
2. 精誠所至:指忠誠到達極點,意味着極度忠誠。
3. 忠心耿耿:指忠誠的心意非常堅定。
奸臣:指背叛君主,不忠誠于國家的臣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