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learn from a teacher]∶跟隨老師學習
(曹)交得見于 鄒君,可以假館,原留而受業于門。——《孟子·告子下》
(2) [student]∶學生對老師的自稱
(1).從師學習。《孟子·告子下》:“ 交 ( 曹交 )得見於 鄒 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不仕,退而脩詩書禮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 宋 蘇轼 《秘閣試論·禮義信足以成德論》:“夫 樊遲 親受業於聖人,而猶惑於是説。” 清 薛福成 《庸盦筆記·徐庶成真》:“餘六七歲時,從之受業。”
(2).弟子對老師亦自稱受業。
(3).繼承前人的基業。 清 侯方域 《豎人臧說》:“嗚呼,天下之地廣於先,人加於舊,受業而守之,而或創開而昌大者,君子豈不謂賢焉。”
(4).傳授學業。 唐 韓愈 《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跟隨老師學習
指學生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或技能。例如:“弟子彌衆,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史記·孔子世家》)。這一用法強調學習的過程,常見于古代文獻,如《孟子·告子下》中“願留而受業于門”。
學生對老師的自稱
傳統禮儀中,學生在老師面前可謙稱自己為“受業”。例如:“受業門生”。
傳授學業
在韓愈《師說》中,“受業”與“傳道”并列,指老師傳授學業(此處“受”通“授”)。
例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繼承基業
少數文獻中引申為繼承前人的事業,如清代侯方域文中提到“受業而守之”,但此用法較罕見。
“受業”核心含義是“從師學習”,兼具學生自稱的功能,少數語境下可引申為傳授或繼承。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古典文獻中高頻出現,現代多用于書面表達。
受業(shòu yè)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接受教育或學習知識的過程。它可以用來表示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階段、經曆和成果。受業強調的是學習和培養個人能力的過程。
受業的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口(kǒu)和攵(pū)。口是指嘴巴的意思,攵是指行走的腳步的意思。受業共有9個筆畫。
受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是古代的一個漢字。在繁體字中,受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
在古時候,受業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我無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寫法。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受業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同。
1. 他在大學受業期間學到了許多知識和技能。
2. 我們應該重視每個孩子的受業過程,給予他們適當的支持和指導。
受業可以與其他詞彙結合形成組合詞,例如:
1. 受業成長:指一個人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
2. 受業經曆:指一個人在學習和培養個人能力的過程中所經曆的事情。
3. 受業成果:指一個人在學習中所取得的成績和成果。
與受業意思相近的詞彙包括:
1. 學業:指一個人的學習過程和學術成就。
2. 接受教育:強調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
3. 學習:指通過學習知識和技能來獲得進步。
與受業意思相反的詞彙可以是:
1. 辍學:指中途放棄學業或停止學習。
2. 退學:指學生因某種原因退出學校或停止學習。
3. 無學:指沒有接受正式教育或未經學習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