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肉髻的意思、肉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肉髻的解釋

梵語嗢瑟尼沙的意譯。 釋迦牟尼 頭頂有肉團隆起如髻,故稱。為佛三十二相中的頂髻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上作如來經行之像,像形傑異,威嚴肅然,肉髻之上特出髾髮,靈相無隱,神鑒有徵。”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肉髻是佛教文化中的特殊術語,專指佛陀頭頂隆起的骨肉結構,梵語稱為“烏瑟膩沙”(Uṣṇīṣa)。這一概念源于佛陀三十二相之一的“頂成肉髻相”,象征修行圓滿與無上智慧。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記載,肉髻為“頭頂骨肉自然隆起,形如髻狀”,是佛陀曆經累世修行所具足的莊嚴法相。

在佛教典籍《大唐西域記》中,玄奘法師描述佛陀真身舍利時,特别提到“頂骨隆起,周回宛若天蓋”,印證了肉髻在佛教信仰中的神聖地位。漢傳佛教造像藝術中,肉髻常被表現為圓潤飽滿的隆起形态,如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肉髻便呈現出螺旋紋飾,體現“八十種好”的佛陀特征。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肉髻”屬偏正複合詞,《漢語大詞典》釋義為“佛三十二相之一,謂頂上有肉團隆起如髻”。該詞在南北朝時期隨佛經漢譯産生,既保留梵文原意,又通過“肉”“髻”兩個具象漢字組合,使抽象教義具象化,反映了漢語吸收宗教術語時的造詞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肉髻”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詞源

肉髻(梵語:烏瑟膩沙,Uṣṇīṣa)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指頭頂因骨肉隆起形成的髻狀結構。其梵語名稱“嗢瑟尼沙”意譯為“髻”,在漢傳佛教經典《無上依經》中描述為“頂骨湧起,自然成髻”。

二、形态特征

  1. 外觀:呈圓形隆起,高顯周圓如天蓋,常被藝術表現為發髻狀或覆蓋紅色寶石的形态。
  2. 生理結構:不同于普通發髻,是佛陀頭頂自然生長的肉質突起,部分經典記載其顔色可能呈紅色或金剛色。

三、宗教象征

四、經典依據

五、藝術表現

在佛教造像中,肉髻常通過兩種方式呈現:

  1. 在寶髻基部嵌入紅色寶石;
  2. 将頭頂無發處塗成紅色。

參考資料

完整信息可查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無上依經》等佛教經典,或參考搜狗百科“肉髻”詞條(來源、5、12)。

别人正在浏覽...

白鄧鄧白屋之士百戲百業蕭條牓題波特不主故常齒牙馀論辍塗疵品大獲全勝搭街坊翻唇弄舌伏天兒鋼瓶告往知來詭求豪幸核能資源會且混壹賤妓校書雞鳴狗盜驚呼急繕君婦萊索托牢醴梁傅兩頭做大濂溪離辭録籍馬奶眊目美利奴羊毛眉留目亂眉山南柯太守譜號柔白袽塞賞愛申行神志不清失張失智守望衰遲樹骸水禽樹君順育四阿托愛望山走倒馬違世巫兒霞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