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嗢瑟尼沙的意譯。 釋迦牟尼 頭頂有肉團隆起如髻,故稱。為佛三十二相中的頂髻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上作如來經行之像,像形傑異,威嚴肅然,肉髻之上特出髾髮,靈相無隱,神鑒有徵。”
“肉髻”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肉髻(梵語:烏瑟膩沙,Uṣṇīṣa)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指頭頂因骨肉隆起形成的髻狀結構。其梵語名稱“嗢瑟尼沙”意譯為“髻”,在漢傳佛教經典《無上依經》中描述為“頂骨湧起,自然成髻”。
在佛教造像中,肉髻常通過兩種方式呈現:
完整信息可查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無上依經》等佛教經典,或參考搜狗百科“肉髻”詞條(來源、5、12)。
《肉髻》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女性的發型。它指的是用靠後的發髻束起頭發,并将其編織成許多盤型。這種發型在古代中國很常見,在曆史和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
《肉髻》包含兩個部首,左邊的是“⺼”(月部)和右邊的是“髟”(髟部)。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肉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兒童發型。在古代中國,孩子們通常會留長發,而為了方便打理,肉髻成為女孩子們常見的發型。過去的中國社會非常重視女性的發型,認為發髻的高低和形狀可以反映出一個女子的品位和身份。
在繁體字中,肉髻通常寫作「肉髻」,保留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姿态和形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對于《肉髻》這個詞來說,它的字形在古代寫法中并無太大變化。
1. 她的肉髻高高盤起,顯得格外娴靜端莊。
2. 那個仙女用絲帶紮着一個肉髻,美麗動人。
3. 古代女子常常在肉髻上插花簪,裝飾得十分華麗。
1. 耳邊肉髻
2. 雲鬓肉髻
3. 盤上肉髻
1. 發髻
2. 發飾
3. 編髻
1. 散發
2. 披發
3. 解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