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宽大和严厉互为补充。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 仲尼 曰:‘善哉,政宽则6*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6*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孔子家语·正论》:“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唐 李白 《任城县厅壁记》:“宽猛相济,弦韦适中。”《文明小史》第九回:“为政之道,须在宽猛相济。”亦作“ 宽猛并济 ”。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六:“入闈后,鉅细躬亲,宽猛并济,诸事秩然。”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宽猛相济汉语 快速查询。
“宽猛相济”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治国理念,指宽大与严厉两种手段相辅相成,以达到治国安邦的效果。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拼音为kuān měng xiāng jì,意为执政时宽厚与严厉措施互为补充。子产提出“政宽则民慢,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施之以宽”,强调宽严需动态平衡,方能实现社会和谐。
典故源自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他临终前告诫继任者太叔:“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次之则需用猛”(、)。太叔执政初期偏宽,导致盗贼四起,后改用严厉手段才稳定局势,印证了子产“宽猛相济”的必要性。
这一思想成为儒家“德刑并用”理念的先导,影响历代治国策略。如汉代“霸王道杂之”、唐代“礼法合一”均体现宽猛平衡的智慧。
当代社会治理中,“宽猛相济”可理解为柔性管理与刚性制度的结合。例如:
用法提示:作谓语或定语,近义词为“恩威并施”。()
《宽猛相济》是一个成语,意为宽容和严厉并重,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措施。
拆分部首和笔画:宀(宀字头)犬(犬字旁)目(目字旁)一(横画)犬(犬字旁)一(横画)彳(彳字旁)。
来源:《庄子·外务》有记载,相传是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威王问丞相鲍叔牙如何掌握国家之道。鲍叔牙回答说:“宽猛相济,上下相高。”后来这句话被称为“宽猛相济”。
繁体字:寬猛相濟。
古时候汉字写法:宽-宀(宀字头)系鬼旁;猛-犭(犬字旁)夏口止;相-目(目字旁)木倍;济-氵(三点水)齐加日(一撇)。
例句:
1. 他是一个宽猛相济的领导,既能理解员工的困难,又对工作要求严格。
2. 宽猛相济是一种领导艺术,在处理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词:宽厚、宽容、猛烈、相互、相助、济世。
近义词:宽严并济。
反义词:一味宽容、瞎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