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下飛動貌。 唐 王昌齡 《灞上閑居》詩:“庭前有孤鶴,欲啄常翩翻。” 宋 朱淑真 《春日行》:“何處飛來雙蛺蝶,翩翻飛入尋香徑。” 明 王錂 《春蕪記·探遺》:“笑翩翻舞蝶,空是追隨。”
(2).飄忽搖曳貌。 漢 劉向 《說苑·指武》:“鐘鼓之音,上聞乎天;旌旗翩翻,下蟠於地。”《三國演義》第二六回:“ 文丑 沿河趕來,忽見十餘騎軍馬,旗號翩翻,一将當頭,提刀出馬而來,乃 漢 壽亭侯 關雲長 也。” 清 褚人穫 《堅瓠十集·卷堂文》:“風吹紙帳影翩翻,驚回旅夢。”
“翩翻”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上下飛動貌
形容物體或生物在空中輕盈地上下飛舞的姿态,如蝴蝶、飛鳥等。例如唐代王昌齡的詩句“庭前有孤鶴,欲啄常翩翻”。
飄忽搖曳貌
指事物隨風飄動、搖曳不定的狀态,常用于描寫自然景物或動态場景。例如宋代朱淑真描寫蝴蝶“翩翻飛入尋香徑”。
“翩翻”多用于文學作品中,通過疊字增強動态的韻律感,常見于描寫自然景物、動物或旗幟等飄動場景,兼具視覺美感和詩意表達。
《翩翻》(piān fān)一詞可以指代飄動、飄忽不定的樣子。它的意味可以表示輕盈靈動、翩然飛舞的動态。
這個詞語的拆分部首是「翟部」、「翟旁」,共有14個筆畫。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
《翩翻》一詞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學作品。它的源自于《史記·孔子世家》中的一句話:“翩翩者,孔子之爾也。”這句話描述了孔子輕快地行走,所以“翩翩”一詞在後來逐漸演化成了形容飄動的意象。
在古代漢字中,「翩翻」一詞的寫法不變,仍然是「翦」加「翦繁」。
例句:他的舞姿翩翻飄逸,優美動人。
組詞:翩翩、翩翩起舞、翩翩公子。
近義詞:飄逸、輕盈、飄忽、飄舞。
反義詞:沉重、呆闆、僵硬、笨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