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狂士的意思、狂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狂士的解释

(1).指志向高远,勇于进取之士。《孟子·尽心下》:“ 孔子 在 陈 ,何思 鲁 之狂士?” 孙奭 疏:“ 琴张 、 曾晳 、 牧皮 三者皆学於 孔子 ,进取於道而躐等者也,是谓古之狂者也。” 清 孙枝蔚 《清明日阎再彭携歌童泛舟城北》诗之八:“ 曾点 称狂士,固宜圣所与。”参见“ 狂者 ”。

(2).泛指狂放之士。 宋 苏轼 《李太白碑阴记》:“ 李太白 ,狂士也。” 宋 陆游 《书巢记》:“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通一·狂》:“今人动輒以不修检制,蔑弃礼法者为狂士,此大谬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狂士指行为狂放不羁、特立独行的文人或知识分子,其核心特质是超越世俗礼法束缚,以张扬的个性与才情彰显精神独立。以下为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释义及文化解析:


一、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定义:“狂放不羁的人;恃才傲物、不拘礼法的士人。”

    例证引《后汉书·仲长统传》:“统性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时人或谓之狂生。”

  2. 《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修订版)

    释为:“放达任性的读书人。古代多指有才学而行为不循常规者。”

    溯源至《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注疏称“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


二、文化内涵解析

  1. 狂傲与才情并存

    狂士之“狂”非疯癫,而是对世俗规则的蔑视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如魏晋名士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以《与山巨源绝交书》抨击礼法束缚,展现“刚肠疾恶”的狂士风骨 。

  2. 反叛与理想主义

    唐代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以疏狂姿态表达对权贵的疏离,其本质是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

  3. 社会批判功能

    明代李贽提出“童心说”,抨击程朱理学虚伪,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被斥为“异端之尤”。其狂诞言行实为思想启蒙的武器 。


三、历史典型人物


四、学术研究参考

北京大学傅刚教授在《中国古代士人精神》中指出:“狂士的悖逆言行,实为对精神自由的捍卫。其‘狂’是打破文化僵局的催化剂,具有思想解放意义。”


结语

“狂士”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符号,承载着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与理想人格。其狂放表象下,是对独立思想与人文价值的终极坚守,至今仍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网络扩展解释

“狂士”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基本含义 指志向高远、勇于进取的人,或狂放不羁、不拘常规的人。该词由“狂”(指超脱常规)与“士”(指有才学之人)组合而成,兼具褒贬双重色彩。

二、详细解析

  1. 积极层面
    源自《孟子·尽心下》中孔子对鲁国“狂士”的提及,指那些追求道义但行事稍显激进的人,如孔子的弟子琴张、曾皙等。这类人常怀远大抱负,敢于突破传统框架,例如苏轼称李白为“狂士”,即赞其才华与不羁的文人风骨。

  2. 中性/贬义层面
    泛指行为放诞、不拘礼法之人。如《三国演义》中孙权因庞统言行狂傲而称其为“狂士”,表达对其态度的不满。这类人可能因特立独行而遭世俗非议。

三、使用场景

提示:若需具体文献例证,可参考《孟子》《三国演义》或苏轼、陆游相关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百怨暴恶备尽才节城橹骋迈村棒棒蹙鬐麤壮道洽地利人和遁形远世发颠缟羽海汊豪素黄果火孽伽利略江珧碱式盐旌扬究理极孝均工居士屩考点铿鈜刻字愧领老儿子灵皇理学笼鸟龙质梅花碑漠南戕忍萋菲庆旦倾情弃其余鱼羣俗热门货入调三沐三熏散舒生不逢场释回石锚贳赦诗言志顺风吹火寺寝桃实推革王所贤妣相父衔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