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監獄。狴,狴犴,傳說中獸名,古代常畫其形于獄門。 唐 李白 《萬憤詞投魏郎中》:“蒼蒼之天,高乎視低,如其聽卑,脫我牢狴。” 王琦 注引《初學記》:“狴牢者,亦獄别名。”
“牢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牢狴”指監獄,是古代對監禁場所的雅稱。該詞由“牢”與“狴”組合而成:
狴犴作為龍生九子之一,因其威嚴形象被用于獄門裝飾,故“狴”逐漸成為監獄的代稱。唐代李白在《萬憤詞投魏郎中》中寫道:“脫我牢狴”,即借用此意象表達身陷囹圄的困境。
部分資料(如)提到“牢狴”可比喻受困于某種境地無法擺脫,但此用法更接近現代對成語的引申理解,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牢狴”本義為監獄,兼具文化象征色彩;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抽象困境,但需注意區分原始含義與比喻用法。
牢狴(láo b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2個部首組成。牢部由牛旁和巴部組成,狴部由犬旁和車部組成。
牢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牢狴之禍”。相傳,古代有一種神獸牢狴,其形狀是野獸身上長有犄角後軀則是一種犬形,具有兇惡的特質。人們常用牢狴來比喻那些兇惡威猛的猛獸,也指某些兇惡的人或者困擾人心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牢狴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中,牢狴的表現形式存在變化。漢代的《說文解字》中,将牢狴的牢部寫作羔(gāo)字,并将狴部寫作犬旁車旁兩個旁字組合。而《康熙字典》中,牢狴的寫法與現代字形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些用牢狴這個詞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牢狴相關的組詞:
以下是一些與牢狴相近義的詞語:
以下是一些與牢狴相反義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