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狴的意思、牢狴的詳細解釋
牢狴的解釋
監獄。狴,狴犴,傳說中獸名,古代常畫其形于獄門。 唐 李白 《萬憤詞投魏郎中》:“蒼蒼之天,高乎視低,如其聽卑,脫我牢狴。” 王琦 注引《初學記》:“狴牢者,亦獄别名。”
詞語分解
- 牢的解釋 牢 á 養牲畜的圈(刵 ):虎牢。亡羊補牢(喻事後補救還不為遲)。牢籠。 古代稱作祭品的牲畜:太牢(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備之稱)。少牢(諸侯宗廟,用羊、豕之稱)。 監禁犯人的地方
- 狴的解釋 狴 ì 〔狴犴〕傳說中的獸名。古代牢獄門上繪其形狀,故又用為牢獄的代稱。 筆畫數:; 部首:犭;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牢狴”是一個漢語詞彙,屬于書面用語,帶有一定的古雅色彩。其含義較為具體,主要指:
監獄;牢獄。
可以從字源和用法上進一步理解:
-
字義構成:
- 牢: 本義指關養牲畜的欄圈,引申為關押犯人的地方,即監獄。這是構成“牢狴”核心含義的基礎字。
- 狴: 指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名為“狴犴”(bì'àn)。在古代傳說中,狴犴形似虎,有威力,且明辨是非,憎惡犯罪。因此,古人常将其形象刻畫在監獄的門上,用以象征法律的威嚴和震懾罪犯。所以,“狴”字本身也常用來代指監獄。
-
詞義詳解:
- 因此,“牢狴”一詞,是由“牢”(監獄)和“狴”(象征監獄的神獸/代指監獄)兩個同義或近義成分組合而成的複合詞。
- 它明确指代關押囚犯的場所,即監獄,與“牢獄”、“監牢”、“囹圄”等詞含義基本相同。
- 其使用帶有書面語色彩和一定的古雅意味,在現代漢語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文學作品、曆史叙述或需要體現莊重、古雅語感的語境中仍可見到。
-
用法特點:
- 書面語體: 多用于書面表達。
- 象征與威嚴: 因包含“狴”(狴犴)的成分,該詞在指代監獄時,有時會隱含一絲法律威嚴、懲戒或陰森恐怖的意味,這與狴犴的形象象征有關。
“牢狴”是一個書面語詞彙,意指“監獄”。它由表示監獄的“牢”和象征監獄門神獸(也代指監獄)的“狴”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清晰明确,指關押犯人的地方。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全面、釋義最權威的大型工具書之一,對“牢狴”一詞有明确的收錄和釋義,确認其含義為“監獄”。(請注意:由于無法驗證特定線上鍊接的長期有效性,此處僅提供來源名稱。您可以通過權威的線上詞典平台或圖書館資源查閱《漢語大詞典》的相關詞條。)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雖然更側重于現代常用詞彙,但對于“狴”字及“狴犴”有解釋,有助于理解“牢狴”一詞中“狴”的來源和象征意義,間接支持“牢狴”指監獄的含義。(同樣,請查閱權威版本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牢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牢狴”指監獄,是古代對監禁場所的雅稱。該詞由“牢”與“狴”組合而成:
- 牢:本義為關押牲畜或犯人的圍欄,後引申為監獄。
- 狴:即“狴犴”(bì àn),傳說中形似虎的猛獸,古代常将其形象繪于獄門,象征威嚴與震懾。
二、文化背景
狴犴作為龍生九子之一,因其威嚴形象被用于獄門裝飾,故“狴”逐漸成為監獄的代稱。唐代李白在《萬憤詞投魏郎中》中寫道:“脫我牢狴”,即借用此意象表達身陷囹圄的困境。
三、延伸解釋
部分資料(如)提到“牢狴”可比喻受困于某種境地無法擺脫,但此用法更接近現代對成語的引申理解,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發音與用法
- 拼音:láo bì
- 例句:“蒼蒼之天,高乎視低,如其聽卑,脫我牢狴。”(李白詩)
“牢狴”本義為監獄,兼具文化象征色彩;現代語境中也可引申為抽象困境,但需注意區分原始含義與比喻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稗官百煉成剛鄙樸畢業會考不知人城窟車轅抽胎換骨賜餞祠祀厝基挫氣擔擱黨偏貂丁杜工部集敷料構拟官倉谷根涵潤合冬換景甲盾衉唾可知孔雀扇來人來函崂山雷響冷吟煉乳零刀子離弦賣嘴皮子沒馱旁縣盤羊屏條撲朔迷離栖流所秋行夏令虬立忍從糅合颡骨桑蠍慎秘順說死庫容嗣子松江鲈投綸往後腕頭紋絲不動武志閑安小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