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抱佛腳的意思、抱佛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抱佛腳的解釋

[clasp Buddha's feet-profess devotion only when in trouble] 從諺語“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原比喻平時沒聯繫,臨時慌忙懇求,後比喻平時沒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事到臨頭,你隻好去抱佛腳了

詳細解釋

唐 孟郊 《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謂年老方信佛,求佛保佑。後因稱事前無準備而臨事慌忙應付為抱佛腳。 宋 劉攽 《中山詩話》:“ 王丞相 喜諧謔,一日,論沙門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對曰:‘急則抱佛腳。’ 王 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詩一句。’客曰:‘急則抱佛腳,是俗諺全語。上去投,下去腳,豈不的對也。’ 王 大笑。” 明 張誼 《宦遊紀聞》:“﹝人有犯罪應誅者﹞恐急,奔往某寺中抱佛腳……故俗諺雲:‘閒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清 李漁 《憐香伴·賄薦》:“[浄]如今遇着個作孽的宗師,忽然要來歲考……[末丑] 周相公 原來在此抱佛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抱佛腳"是一個源自佛教典故的漢語成語,現多用于形容事前無準備、事到臨頭才倉促應對的行為。其含義及演變如下:


一、本義與典故來源

據清代翟灏《通俗編·釋道》引宋代張世南《遊宦紀聞》記載:

"雲南之南一番國,專尚釋教,有犯罪應誅者,趨往寺中抱佛腳悔過,便贳其罪。"

古時南方某國有"臨刑抱佛腳可免死"的習俗,犯人臨刑前抱住佛像腳忏悔,即可獲赦免。此傳說成為成語的原始出處 。


二、現代引申義

核心含義:比喻平時不做準備,事到臨頭才慌忙補救。

典型場景:

詞義演變:

從"臨危求救"的宗教行為,逐漸轉為對"缺乏規劃、倉促應付"的批評,含輕微貶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比喻事到臨頭,才慌忙準備或求助。"

  2.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原指遇險求佛保佑,現指平時無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3. 《中華成語大辭典》:

    "強調僥幸心理與準備不足的後果,常與‘平時不燒香’連用。"


四、文化關聯與對比


參考文獻

  1. 翟灏《通俗編·釋道》,中華書局,2013年整理版。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3. 李行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抱佛腳"生動揭示了人類面對危機時的應急心理,其從宗教隱喻到生活智慧的轉化,體現了漢語成語的文化生命力。

網絡擴展解釋

“抱佛腳”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抱佛腳”原指平時不燒香禮佛,遇到急難時才慌忙求佛保佑,後引申為平時缺乏準備,事到臨頭倉促應對。拼音為bào fó jiǎo,屬動賓式結構,多含貶義,常用作謂語、定語或賓語(如“臨時抱佛腳”)。

二、語源考據

該詞源自西域俗語,最初與佛教禮儀相關。古印度有九種緻敬禮儀,佛教吸收其中五種(如合掌、長跪等)并改造為佛門禮節。部分學者認為,“抱佛腳”可能源于信徒禮拜時雙手捧尊者雙足的“接足禮”,既表虔誠也含祈求庇佑之意。

三、用法與例句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文化延伸

從佛教禮儀到日常俗語的演變,反映了漢語詞彙吸收宗教文化并世俗化的特點。如今該詞更多用于警示人們注重日常積累,而非依賴臨時應付。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京辨争駁轹不殊慘境插艾倡門成反比大建點蒼釣鳌鬥印端勁訛繃遏惡揚善費士覆蓋面羔裘根根葉葉過為已甚沆瀣賀屯皇辜驩合匠者見論記當結脈勁敵驚女金素颎颎濟師君子鄉綿淼鳴謝民秀目揖内含貧甿如常褥單三族扇夫傷創神虛實事求是識藝衰竭水耨堂檐天宦退婚突梯萬笏畏服溫愛相女配夫下埽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