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瑟的意思、東瑟的詳細解釋
東瑟的解釋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趙王 ﹞與 秦王 會 澠池 。 秦王 飲酒酣,曰:‘寡人竊聞 趙王 好音,請奏瑟。’ 趙王 鼓瑟。” 趙 在 秦東 。後因以“東瑟”謂國君受辱。 晉 潘嶽 《西征賦》:“恥東瑟之偏鼓,提西缶而接刃。” 晉 盧谌 《覽古》詩:“西缶終雙擊,東瑟不隻彈。”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瑟的解釋 瑟 è 弦樂器,似琴。長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後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鼓瑟。 矜持端莊的樣子。 〔瑟瑟〕.形容輕微的聲音;.形容顫抖。 潔淨鮮明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王;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東瑟”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古代國君受辱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出處與背景
該詞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著名的“渑池之會”事件。秦王在宴會上要求趙王鼓瑟,趙王被迫演奏,而趙國位于秦國東側,因此後人以“東瑟”代指國君受辱。
二、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直接指代趙王在渑池被迫為秦王鼓瑟的事件,象征國家尊嚴受損。
- 引申義:泛指君主或國家在外交場合遭受屈辱,成為表達“受制于人”的典故。
三、相關典故與文學引用
- 晉代潘嶽《西征賦》中“恥東瑟之偏鼓”,以及盧谌《覽古》詩“東瑟不隻彈”,均借“東瑟”暗喻君主之辱,與“西缶”(秦國擊缶回應)形成對比。
- 後世常将“東瑟西缶”并用,比喻雙方在交鋒中的強弱地位。
四、總結
“東瑟”通過曆史事件凝練為文化符號,既承載了特定曆史記憶,也擴展為對權力博弈中屈辱境遇的概括。其内涵需結合《史記》原文及後世文學化用綜合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東瑟》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