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闵公二年》:“冬十二月, 狄 人伐 衛 。 衛懿公 好鶴,鶴有乘軒者。将戰,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原謂 衛懿公 重鶴而輕人,後因用“使鶴”比喻統治者不重視人才,有本領的人不得其用。 林百舉 《悲憤》詩:“士歎屠龍空有技,君當使鶴實無力。”
“使鶴”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統治者輕視人才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自《左傳·闵公二年》。春秋時期,衛懿公沉迷養鶴,甚至讓鶴乘坐大夫的馬車(“鶴有乘軒者”)。當狄人入侵衛國時,士兵們憤慨道:“讓鶴去打仗吧!它們享有俸祿和地位,我們憑什麼作戰?”(“使鶴,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最終衛國戰敗,衛懿公被殺。
比喻當權者不重視人才,導緻有能力的人無法發揮作用。例如近代詩人林百舉在《悲憤》中寫道:“士歎屠龍空有技,君當使鶴實無力”,即借典故諷刺人才被埋沒。
該詞在古詩文中常被化用,如:
該典故警示管理者需重視人才價值,若本末倒置(如衛懿公重鶴輕人),将導緻嚴重後果。其批判意義至今仍具現實參考性。
《使鶴》這個詞是指用手勢或音樂等方式來馴養鶴類鳥類的行為。使鶴的目的是讓鶴展示出高雅、獨特的動作和儀态,以供觀賞。
《使鶴》這個詞的部首是鳥,部首音是鳥部,總筆畫為12畫。
《使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當時有人将鶴袖,舔翎等手勢與音樂結合起來,通過耐心的訓練,使鶴表現出優美的動态。這種方式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被稱為使鶴。
《使鶴》是《使鶴》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鶴字的寫法并非現代的形式,而是用“隺、鳥”兩個部首組成,整體形狀略有不同。
他學習了多年的使鶴技巧,終于能夠馴養出一隻優雅的鶴。
使鶴技巧、使鶴者、使鶴樂團
馴鶴、養鶴、鶴舞
放飛、放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