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結衣袖。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賦》:“餘結袂於山石,君憑神於寒霰。” 明 徐渭 《元夕休甯道中遙憶鄉裡》詩:“陌上雙雙結袂頻,翩如飛燕蹴輕塵。”
“結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結袂”字面意為聯結衣袖()。其中“袂”指衣袖,因此該詞原指将衣袖系在一起,常用于形容攜手同行或群體聚集的場景。
古籍引用
南朝梁代江淹在《知己賦》中寫道:“餘結袂於山石,君憑神於寒霰”,明代徐渭的《元夕休甯道中遙憶鄉裡》也有“陌上雙雙結袂頻”之句()。這些詩句中,“結袂”多表現人物攜手或共同行動的畫面。
象征意義
通過衣袖的聯結,可引申為團結協作或親密關系,例如友人相聚、集體行動等場景()。
需注意與“結拜”等詞區分。部分現代解釋可能将“結袂”引申為“結為兄弟姐妹”,但此說法缺乏古籍依據,更接近現代語境下的擴展理解()。
“結袂”本義為衣袖相連,後衍生出攜手、團結的意象,多用于文學描述。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江淹集》《徐渭詩集》等古籍原文。
結袂是一個成語,意指結為兄弟姐妹之情誼。它來源于古代中國傳統婚禮中新郎新娘交換腰帶的儀式,用以表示兩人情誼深厚,相互扶持。
結袂的拆分部首是“纟”和“衣”,分别表示絲綢和衣物。結袂的總筆畫數為8畫。
結袂一詞最早記載于《詩經·王風·結父》:“結父之袂,言刈其楚。”這表達了結為兄弟之情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結袂”被寫作“結袂”。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結袂的部分漢字存在一些差異。比如,“結”在古代寫作“絜”或“結”,“袂”的古代寫法為“襦”或“褵”。
1. 他們從小結袂為兄弟,互相扶持,永不分離。
2. 兩國領導人在會談中結袂為戰略夥伴,加強雙邊合作。
3. 她們結袂為姐妹,互相分享喜怒哀樂。
結義、結拜、結伴、結婚
結為兄弟、結為姐妹、結為知己
疏遠、疏離、疏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