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茅草名。 唐 白居易 《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官舍黃茅屋,人家苦竹籬。”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黃茅似菅茅,而莖上開葉,莖下有白6*粉,根頭有黃毛,根亦短而細硬無節,秋深開花穗如菅。可為索綯,古名黃菅。”
(2).本謂長有黃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宋 楊萬裡 《曾伯貢主簿挽詩》之二:“即今俱白首,赴告忽黃茅。”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黃茅漢語 快速查詢。
以下是“黃茅”的詳細解釋:
植物名稱
黃茅是禾本科黃茅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學名Heteropogon contortus。稈高20-100厘米,葉片線形,長10-20厘米,表面粗糙,邊緣有細鋸齒。其根莖呈淡黃色,花果期為4-12月,廣泛分布于黃河以南及全球溫暖地區。
古籍記載
唐代白居易詩句“官舍黃茅屋”提及黃茅的用途,《本草綱目》描述其形态:“黃茅似菅茅,莖下有白粉,根頭有黃毛”。
實用功能
生态習性
耐旱性強,常見于幹熱草坡,適應海拔400-2300米環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學或藥用細節,可參考《本草綱目》或植物學文獻。
黃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色澤黃色的稻草或者稭稈。它是由黃色和茅草兩個字組合而成。
黃茅的部首是黃字的“王”部和茅字的“艹”部。它共由10個筆畫組成,黃字有4個筆畫,“王”作為部首占1個筆畫;茅字有6個筆畫,“艹”作為部首占3個筆畫。
黃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農耕社會。當時,人們以黃色的茅草覆蓋在農田上,起到保溫和抑制雜草生長的作用。因此,黃茅成為了這種覆蓋農田的稻草或稭稈的代名詞。
黃茅的繁體字是「黃茅」。
在古代,黃茅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現代漢字的發展使得黃茅的字形逐漸統一化,現今的寫法已經普遍為「黃茅」。
1. 農民們在田間鋪上黃茅,以保護作物。
2. 山頂上的黃茅像一片金黃的海洋,非常美麗。
黃茅草、黃茅坪、黃茅葉、黃茅竈等。
稻草、稭稈、茅草等。
白茅。白茅與黃茅相對,指的是色澤白色的稻草或者稭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