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儲存糧草的倉庫。亦借指所儲糧草。《新唐書·顔真卿傳》:“ 安祿山 逆狀牙孽, 真卿 度必反,陽託霖雨,增陴濬隍,料才壯,儲廥廪。”《明史·陳友定傳》:“今足下視郡縣如室家,驅官僚如圉僕,擅廥廪如私藏,名雖報國,實有鷹揚跋扈之心。”
“廥廪”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廥”和“廪”兩個單字組成,均與古代倉儲相關:
廥(kuài)
本義為儲存草料的倉庫。《說文解字》釋為“刍稾之藏也”,即存放牲畜飼料的場所。例如《史記·趙世家》提到“邯鄲廥燒”,指邯鄲的草料庫失火。
廪(lǐn)
本義為糧倉。《說文解字》稱“米倉也”,特指儲藏谷物的官方倉庫。如《孟子》中“倉廪實而知禮節”,即強調糧倉充實的重要性。
合義:
“廥廪”泛指儲存糧食與草料的倉庫,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國家或官方的物資儲備。例如《新唐書·食貨志》記載“廥廪皆滿”,形容倉儲豐盈。
現代應用: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經濟、曆史的文獻中。需注意兩字的字形(均為“廣”字頭)與讀音(kuài lǐn),避免與“會廪”“脍鱗”等混淆。
《廥廪》(kuài lǐn)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分别為“廣”和“厲”,總筆畫為15畫。
源自古籀文,是一種古代的倉庫、糧倉的意思。廣義上,廥廪可以指代任何形式的倉庫、儲藏室。
《廥廪》是繁體字,拆分部首和總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廥廪的古代寫法為「廥」,沒有厲部首,總共也是15畫。
【例句】
1. 他們在山腳下建了一個廥廪,用來存儲糧食和其他物資。
2. 這座古廥廪作為曆史遺迹,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參觀。
其他相關詞語:
組詞:廪吏 (lǐn lì) - 古代管理廪倉的官員
近義詞:倉庫、儲藏室、庫房
反義詞:放縱、散漫、散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