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秃筆。多用為謙詞。 宋 黃庭堅 《次韻文潛休沐不出》之二:“著書灑風雨,枯筆束如林。” 宋 陸遊 《幽居述事》詩之四:“舴艋東歸喜遂初,頻拈枯筆賦閑居。” 元 方夔 《雜興》詩之四:“勘破世紛無一事,又拈枯筆續前編。”
(2).國畫和書法的一種筆法。指用蘸墨很少的毛筆作畫或寫字。 清 李鬥 《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上》:“﹝ 程邃 ﹞善畫山水,純用枯筆。” 邵宇 《談木版水印畫》:“刻版和印刷藝人們,根據原畫的内容和筆意,持刀如筆,設色如畫,既可做到細緻入微,也可做到粗犷奔放,無論是枯筆的勁健斷續,飽墨的水意蕩漾,都能表達盡緻。”
枯筆是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的專業技法術語,指運筆過程中墨色漸淡、筆鋒幹澀形成的特殊筆墨效果。該技法通過控制筆毫含墨量與運筆速度,使線條呈現飛白、斷續的肌理,常用于表現山石皴擦、草木枝幹等質感。
從藝術表現維度分析,枯筆包含兩種典型形态:一是“渴筆”,即筆鋒含墨較少但連續運筆,形成蒼潤相濟的墨痕,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學畫編》中強調其“幹裂秋風,潤含春雨”的雙重審美特質;二是“飛白”,特指快速運筆時筆鋒與紙面摩擦産生的絲狀空白,漢代蔡邕《九勢》記載此法可“肇于自然之象”,多用于書法狂草及寫意畫作。
考據其曆史源流,《曆代名畫記》載唐代張璪已擅用“手摸絹素”的枯筆技法,而宋代米芾《畫史》明确将枯筆納入“墨戲”範疇,視為文人畫的重要表現語言。現代書畫鑒定中,枯筆形态更是辨别藝術家個人風格的關鍵要素,如八大山人晚年作品中的枯筆圓點已成為斷代研究的重要依據。
“枯筆”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主要涉及以下兩方面:
謙辭用法
指“秃筆”,常用于文人自謙寫作或書畫時的工具簡陋或能力不足。例如:
宋·黃庭堅《次韻文潛休沐不出》中寫道:“枯筆束如林”,即以枯筆暗喻自身創作狀态。
元·方夔《雜興》也提到“頻拈枯筆”,表達對自身筆墨的謙遜态度。
書畫技法術語
指書法和國畫中用墨極少的筆法,通過幹涸的毛筆呈現飛白、斷續的線條效果。這種技法能增強作品的層次感和蒼勁感。例如:
清代畫家程邃善用枯筆創作山水,其畫風以“純用枯筆”著稱。
現代木版水印技藝中,枯筆被用于表現“勁健斷續”的筆觸,還原水墨的虛實變化。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案例或技法解析,可參考、2、7、9中的古籍及藝術評論。
邊策庳廬冰箱倉谷殘荒草鬥唱詶程材蛏苗谶兆創造學穿漏大龜彈枉蟺蜎蠖濩凋耗釣濑督并敦物海琛滈滈黑檔橫肆化醒翬褕嘉年華竭能激淩淩苴布考風離旗論笃馬饩麋角磨問内媚釀具泥佛排校棄本逐末清都紫府三犧上番上升商市懾愕神差鬼遣繩木深銘肺腑蜃牆十升铄石流金太師槅天墨統體銅葉銅盞亡絶纖啬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