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居喪。《禮記·曲禮上》:“卒哭乃諱。” 陳澔 集說:“凡卒哭之前,猶用事生之禮,故卒哭乃諱其名。”蓋父母沒,孝子不忍言親之名,故諱之。後人因稱居喪為“奉諱”。 清 錢謙益 《刻古史談菀目錄後序》:“ 謙益 奉諱以還,每發故篋,淚淫淫不忍視。” 清 陸以湉 《冷廬雜識·鲲溟姪》:“餘讀《禮》家居,姪亦奉諱南還。”
(2).舊稱帝王死後舉喪。 唐 李綽 《尚書故實》:“﹝ 太宗 ﹞嘗一日附耳語 高宗 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将去也。’及奉諱之日,用玉匣貯之,藏於 昭陵 。” 唐 韓愈 《慰國哀表》:“大行皇帝,功濟寰區,仁霑重植,奉諱之日,率土崩心。”
“奉諱”是漢語中的曆史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居喪避諱
指父母去世後,子女在居喪期間避諱提及父母名諱的行為。這一禮俗源于《禮記·曲禮上》中的記載:“卒哭乃諱”,即停止哭泣後需避諱父母之名。古人認為直呼亡親之名是冒犯,因此居喪期間需嚴格遵守避諱制度,以示哀悼與尊重。
帝王喪事的代稱
在曆史文獻中,“奉諱”也用于指代帝王去世後的舉喪儀式。例如唐代韓愈在《慰國哀表》中用“奉諱之日,率土崩心”形容舉國哀悼唐太宗去世的場景。
需注意,此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曆史研究。
《奉諱》一詞指的是避諱或忌諱某些事物或行為,尤其是因為宗教、道德或傳統的原因而禁止說出或做出的行為。在文化上,奉諱往往被視為一種尊重和保護的表現,使人們遵循特定的規則和禮儀。
拆分部首和筆畫:《奉諱》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大」和「口」。從部首來看,「大」表示「奉」的本義是尊重、順從,「口」表示「諱」的本義是說話。
按照筆畫來拆分,《奉諱》的「奉」和「諱」分别是8畫和8畫。
來源:《奉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在古代社會,人們對神靈、祖先和重要人物都表現出極大的尊重和敬畏,因此避免直接提到他們的名字或事迹成為一種常見的行為。
繁體:《奉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奉諱」。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奉諱」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時的漢字寫法有許多變體,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文化的發展,書寫方式出現了一些變化。
例句:1. 由于神聖的性質,人們對這個神廟中的神像遵守着嚴格的奉諱。
2. 在某些傳統文化中,對祖先的名字說出而不加避諱是不被接受的。
組詞:1. 奉行:遵循、執行。
2. 忌諱:避諱、戒備。
3. 尊重:敬重、重視。
近義詞:避諱、戒備。
反義詞:無忌、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