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斂迹。謂藏身不出。 明 焦竑 《玉堂叢語·寵遇》:“ 宋潛溪 太史乞歸……上悅,賜白金币文綺,曰:‘與汝作百歲衣也。’自是歲一來朝。後子 璲 被誅,乃諱迹焉。”
“諱迹”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uì jì,其核心含義為“藏身不出”或“收斂行迹”。以下是詳細解釋:
盡管多數來源權威性較低,但各網頁對“諱迹”的解釋高度一緻,且引證明确,可确認其釋義可靠性。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諱迹》是一個表示"隱瞞軌迹"或"不敢暴露蹤迹"的成語。通俗來說,它指的是人們極力避免暴露自己的行蹤或行為。
《諱迹》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止",它們分别位于成語中間和下方。根據《康熙字典》,《諱迹》的總筆畫數為16。
《諱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傳說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楊戬的神仙,他能看透别人的一切行動。為了保護自己的秘密,其他神仙便避免留下行蹤和痕迹,以防被楊戬發現。因此,"諱迹"這個成語就指代了隱瞞自己的痕迹。
至于繁體字形式,"諱迹"在繁體中的字形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有一種叫做六書的方法來描述漢字的寫法。《諱迹》在古時候的寫法是:
象形字:讠 (讠為“言”的舊字形,表示言語)
形聲字:迹 (以言為形聲,表示與言有關的意思)
注:這裡僅提供古代的字形信息,實際在使用中還是以現代簡化字為主。
1. 他們犯案後想盡辦法諱迹,但最終還是被警方抓獲。
2. 為了保護重要人員的安全,安保部門必須做好諱迹工作,以免敵人追蹤到他們的行蹤。
與《諱迹》相關的組詞有:
- 諱疾忌醫:指人們因為怕暴露自己的病情,而拒絕治療。
- 隱瞞:表示不公開或不透露自己的事實或情況。
- 揭露:表示公開或透露事物的真相或秘密。
- 追蹤:表示跟蹤某人或某事的行動或進程。
近義詞:
- 隱瞞
反義詞:
- 公開:指的是公之于衆,不隱藏或隱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