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愎類 ”。亦作“ 愎盭 ”。1.執拗乖僻。《逸周書·史記》:“昔 穀平 之君,愎類無親。” 宋 歐陽修 《論台谏官言事未蒙聽允書》:“此乃諂上傲下愎戾之臣也。” 清 陳确 《與吳裒仲書》:“弟亦有心胸者,何至久愎戾不循道理乎?”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葸耎者不為長,憃愚者不為長,暴橫者不為長,愎盭者不為長,奸私者不為長。”
(2).指執拗乖僻的人。 漢 班固 《窦車騎北伐頌》:“悂蒙識而愎戾順,貳者異而懦夫奮。”
愎戾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形容人性情固執、乖張暴戾。以下從字形、釋義、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解釋四方面詳細說明: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為“固執乖張,兇暴不講理”,并引《左傳·哀公二十六年》例證:“愎戾遂過,不可悔也。”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6。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剛愎乖戾,性情暴烈。”例證見《後漢書·袁紹傳》:“而性愎戾,羞于屈己。”
來源: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95-4。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
“愎戾遂過,不可悔也。”
指固執己見導緻過失,無法挽回。
《史記·酷吏列傳》
“禹(趙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然文深意忌,務在苛察,其治類成、湯(指酷吏郅都、甯成)之愎戾。”
描述趙禹性情剛愎嚴苛。
“愎戾”屬貶義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形容人因固執而行事暴虐,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情感色彩。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人物評價。
“愎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發音為bì lì,主要指固執、頑固、不聽勸告 的性格或行為,同時帶有暴戾、乖僻 的負面色彩。例如,形容人一意孤行且性情殘暴。
詳細解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性語境,如評價曆史人物、文學角色或現實中的偏執行為。例如:“商纣王剛愎自用、愎戾殘狠,最終導緻亡國”。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逸周書·史記》,原寫作“愎類”或“愎盭”,後逐漸演變為“愎戾”。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逸周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愛人以德半面不忘葆頤寶轝陂潢匾食博接步爵不踰時赤縣畜志磁性飽和寸願當關殿本第三聲獨峯牛敦請二馬附假撫衿羔羊官亭歸桡換工讙嘩弧室夾和講勸講僧嘐戛禁脔格九花樹極往知來髡頭連七紙輪扇羅裳率詣蠻畜夢謝亭勉勞名古屋狃泰陪貳全開缺隟散籌稅第書手擡獎泰然自得通潤投戈講藝委遲微獨畏閃渥刑無端生事僁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