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危戹 ”。危急困窘。《呂氏春秋·報更》:“故善説者陳其勢,言其方,見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 畢沅 校注:“危厄,《策》作隘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朅盤陀國》:“時 朅盤陀國 有大羅漢,遙觀見之,愍其危戹,欲運神通,拯斯淪溺。” 劉立凱 《五四--六三愛******動大事日錄》:“現在已發生不穩之象,倘遷延不決,演成實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過于罷市者。”
危厄是漢語複合詞,由“危”與“厄”兩個語素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危險困苦的處境或災難。以下從詞典釋義、語素分析、用法示例及權威引用角度詳細闡釋:
危險與困厄
“危”本義為高處不穩(《說文解字》),引申為不安全;“厄”指險要之地或困苦(《玉篇》)。組合後表示危及生存的艱難境遇,如:
“遭逢危厄,性命垂危。”
(來源:《漢語大詞典》)
災難與禍患
強調突發性災禍或重大挫折,如《後漢書·窦融傳》:
“一旦危厄,未有克濟。”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甲骨文象形為人立于山崖(㠯),本義即“高危”,後衍生出“危急”“危難”等義。
(來源:《說文解字注》)
原指車轅前端扼住馬頸的橫木(《周禮》鄭玄注),後假借表“阻塞”“困苦”,如“厄運”。
(來源:《古文字通假字典》)
《史記·項羽本紀》: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垓下之圍,正是英雄末路的“危厄”寫照。
(來源:中華書局《史記》)
《漢書·李廣傳》:
“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為老,不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将軍。……軍亡導,或失道。”
——李廣迷路失期,終陷“危厄”而自刎。
(來源:《漢書》中華書局版)
依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危厄 wēi’è
名詞:危險的困境;災難。
例:挺身而出,救人于危厄之中。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危厄”詞條(注:鍊接為示例,實際引用需替換為有效資源)
商務印書館官方釋義(ISBN 978-7-100-12450-8)
《史記》《漢書》等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查證原文。
“危厄”是承載深厚文化語義的書面詞彙,既描述客觀險境,亦暗含命運無常的古典悲劇色彩,需結合語境精準使用。
“危厄”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各權威詞典和古籍例證,其含義及用法可歸納如下:
危險與困窘的結合
既包含客觀的危險(如生命安全、重大危機),也包含主觀的困窘(如資源匮乏、行動受限)。例如古籍中描述“見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呂氏春秋·報更》),即強調主客觀雙重困境()。
使用場景
近現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社會動蕩或個人重大危機,例如劉立凱在記錄五四運動時,以“危厄之局”形容罷市帶來的嚴峻形勢()。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查字典造句)等來源。
擺灑半拉子鮑林霸彊北使崇文創優春溜大客黮昏地公低聲煩手浮生切響高矮革邪反正谷呱呱歸仰鬼夜泣含紅黑彪華誕混混沌沌賤吏郊鄙佼佹結句接龍靖難謹徒考索力劣淩雲六畫涖祚歐惡砏汃巧言窮壤啓塗缺謬羣龍仁讓宂務喪禮食挂師老兵破收殓歲孰素十錦胎記田訟童木托跋丸泥封關危峨戊己校尉吳體烏夜啼曏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