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佩玉和蔽膝。本為大夫以上者的服飾,後泛指貴官服飾。 明 夏完淳 《陸士衡羁臣》詩:“君王德孔懋,珩黻榮賤軀。”
“珩黻”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代服飾與禮儀
原指古代大夫以上官員的服飾配件,包括佩玉(珩)和蔽膝(黻)。蔽膝是古代禮服中垂于膝前的裝飾,象征身份地位,後引申為泛指顯貴者的衣飾()。
象征祭祀的莊重
在祭祀語境中,“珩”指祭壇的柱子,“黻”指帷幕,合稱形容儀式整齊肅穆、莊嚴隆重()。
“珩黻”一詞兼具具體與抽象含義:
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例如在描述人物時多指服飾,在描寫儀式時側重禮儀的莊嚴性。
提示:不同文獻對“珩黻”的釋義略有差異,可能與曆史演變或語境差異有關。若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周禮》《禮記》等古籍中相關記載。
珩黻(héng fè)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héng fè,意思是古代行軍列陣時使用的祭祀器物。
珩字的部首是玉,黻字的部首是黑,分别有11和14畫。
珩黻一詞來源于《周禮》。《周禮》是中國古代記載禮制的文獻,講述了古代社會的儀禮和制度。珩黻作為一種祭祀器物,在古代行軍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珩黻的繁體字分别為䅛黻。
在古代,珩黻的字形稍有不同。珩字的字形是由王字上加一個圓圈組成,而黻字的字形是由衣字下加上由纟、黑兩個部分組成。
鄉村文化節上展示了古代軍事器械,其中包括珩黻等一些稀有的古代祭祀器物。
珩黻器、珩黻之地、行珩黻禮等。
珩阼、銅柱、鑒犀等。
庶物、凡器等。
【别人正在浏覽】